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再次强调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
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而言的。广义的实体经济是指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实体部门,而虚拟经济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非实体部门。比如,房地产部门、金融部门在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属于实体经济,而在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投资投机中形成的虚拟资本(资本化、证券化)及其交易系统则构成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必要基础。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是发展变化的,但不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虚拟经济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片面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经济泡沫和金融风险。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基础和支撑力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城乡体系、区域体系、经济制度体系、经济运行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对外开放体系等诸多方面,实体经济贯穿于其中的每个方面,构成了各个体系运转的经济基础,支撑着各个体系的发展变革,还影响着各个体系的相互关系。可以说,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如果实体经济出现了大的波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受到冲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新提法,也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新概括。从根本上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相一致、相适应的,体现的是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布局和系统安排,这就是推进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包括产业和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城乡和区域体系的现代化、经济制度和机制体系的现代化、经济运行和调控体系的现代化、对外开放和竞争体系的现代化等建设。在这个大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加快实体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为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动力。显然,没有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缺乏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重视发挥实体经济的作用。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关键在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基本表现是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有以下两大方面: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自2017年达到3.8%的高点之后,已连续两年明显下滑,在短期内看不到回升趋势的曙光。全球经济下行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普遍性影响,各国经济回落反过来又制约全球经济回升。尽管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率先重启货币宽松的刺激政策,但并没有扭转实体经济下滑的态势,并没有改变通胀率持续低于目标水平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多数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
世界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特别是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国内需求低迷,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却继续主导着世界经济的走势。根本性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率下降和老龄化过程加快,影响了经济生活的活跃度;二是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扩大,制约了社会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三是大量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新业态、新模式的机会与风险并存,不稳定不确定性仍较多,左右着企业界的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四是新科技在各国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有所突破,但对新一轮产业革命还缺乏基础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投资需求的重大引领效应尚未爆发出来;五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较强的逆全球化潮流,使国际贸易和投资机制中本来存在的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内在拉动效应受到了新的制约;六是美国政府对许多国家挑起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使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受到了大范围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和扩散。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改善主要取决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驱动,这种驱动主要来自于成长中经济体的需求增长动力和活力,但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对国际市场活力产生了很大的抑制和冲击。
国内经济新常态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总的说就是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国内工业品市场基本饱和,商品出口市场的数量扩张大体告一段落,国内资源流向缺乏规模经济性和可贸易功能的服务业部门,总需求的增速持续回落,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高速增长时期的结束。我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或新阶段后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总需求不足使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而深层问题则是结构性矛盾,即供给结构和质量不适应需求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加大了总量矛盾及经济减速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及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部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重视深层矛盾的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已经标志着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开始,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已经由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所取代。只有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生产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作用,才能真正消除经济下行的压力。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要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引导和推动实体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重点是坚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体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过剩,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部门,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供给市场存在过度竞争,企业经营发展比较困难,转型升级受到多种问题尤其是体制障碍的制约。在这种条件下,要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政策支持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的办法化解结构性矛盾,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改善营商环境,解决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企业的中长期融资,加大力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推动降成本、补短板的各项工作,引导地方政府将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帮助实体企业度过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增强国资国企的经营活力,又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好以开放促改革的政策效应,提升实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坚持统筹兼顾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稳预期工作,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带动扩内需、稳增长,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一是推动高质量投入,促进制造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更新投资,带动高新技术设备投资;二是推动高质量产出,促进制造企业扩大高水平技术设备和优质原材料的生产,提升高端装备和优质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和国产化率;三是推动高新技术研发,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发展,创造和拉动新的市场需求;四是推动消费品更新换代,促进高质量、高档次、高端品牌、绿色环保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增长,适应和带动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化解产能过剩结合起来,促进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企业加快固定资产更新、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规模经济条件。
坚持处理好制造业与房地产的关系。房地产市场过度扩张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抑制作用:一是房地产市场吸引了过多的社会资金,导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入不足;二是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大幅高于制造业部门,扭曲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预期;三是房地产市场大量拉动钢材、水泥等中低端产品需求和传统制造业发展,影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范金融风险的正确选择,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动摇,并在因城施策条件下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切实改变房地产一业独大并扭曲市场资源配置的格局,使资金流向有利于支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