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 广交会强调出口和进口并重,反映中国持续推进全面开放
10月15日至19日,第130届广交会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办。广交会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促进平台,一直是观察中国经贸发展的绝佳窗口。如何理解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的特点与全球经济复苏遇到的挑战?在广交会举办的首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余淼杰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
广交会现在强调出口和进口并行并重
《21世纪》:广交会从单向出口平台到进出口融合双向平台转变,背后反映了中国经贸的哪些变化?
余淼杰:广交会现在强调出口和进口并行并重,反映中国持续推进全面开放,其中有两点重要内容需要关注。第一点,扩大出口是应有之义,特别是扩大出口的目的国、目的地,企业不仅仅要把出口的目标瞄准成熟的欧美市场,也应该向新兴工业国家市场拓展。
第二点,更为重要的是扩大进口。贸易方面,扩大进口可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因为扩大进口能让更多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物种更丰富、价格更便宜,老百姓可以从中获益。生产方面,企业扩大进口可以降低企业的中间品成本,那么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可能更便宜或者产量更多了,产生1+1>2的“熊彼特效应”(编者注:获得利润是企业进行创新的根本动力)。从最终品的角度来看,扩大进口其实也会使相关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促进优胜劣汰,进而培育出一批可以做大做强的企业。
从国际金融的角度上看,扩大进口也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大量的进口贸易可以相应降低贸易顺差。其好处就是降低输入压力,对于稳定物价也有一定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越来越重视扩大进口。
《21世纪》: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3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2.7%。你如何看待此数据?
余淼杰:这个数据跟我们此前的预测也是一致的。我们的研究一直强调今年的外贸经济形势会持续变好,最新的进出口数据反映了这个趋势。
从宏观背景来讲,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国内的生产秩序基本已从疫情中完全恢复,而全球其他的经济体大多还没有从疫情中恢复过来,所以中国的制造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者说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国家替代。换言之,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旺盛也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这样的总体情况决定了出口会上升。
再看具体的产业链环节。上游出口企业其实获利更多,因为从出口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先是出口价格上升,四五月份之后出口的数量也逐渐上升,所以出口额的上升主要体现在价格的拉动作用。由价格拉动的出口增长,对上中下游产业环节而言影响是不一样的。
对上游企业来说,它的利润空间就比较厚。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许多处于上游环节的企业本身就是生产销售原材料的,所以它的获利就扩大了。对下游企业而言,获利跟往年相比其实差不多,因为通过购买价格上升的原材料,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那么下游成品的销售价格也上涨了。
全球能源危机的根源是供需矛盾
《21世纪》:在各国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一场“能源危机”席卷而来。自2021年初至今,欧洲天然气价格已经上涨了600%,多国电价飞涨、拉闸限电频繁。请您谈谈对全球能源危机的看法。
余淼杰:这次能源危机的主要背景是美国在今年上半年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变大,但需求急剧上升的同时,供给却没有增加,甚至某种程度上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供给还有所下降。
有些国家没有实行限价,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地方能源、电力价格上升得很快;另外一些即使实行了限价的国家,它的需求也严重大于供给,因为价格不能根据市场调节,所以不得不进行拉闸限电。
近期中国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电力短缺的问题,这与“能耗双控”有一定关系,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比如一切生产都需要电,产生了巨大的电力需求。另一方面,我们看供给端,尽管我们现在强调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核电和水电,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火电,火电占比仍然达到71%左右。由于中国并不盛产动力煤,一部分需要依靠进口,而进口价格在上升,那么发电的成本就上涨了,所以中国的能源电力系统也遇到供不应求的情况。国家现在主要的办法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调整供需矛盾。
《21世纪》: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进口煤炭23039.6万吨,同比下降3.6%,累计进口金额1362.1亿元,同比增长16.3%。除了煤炭,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也出现量减价扬的情况。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余淼杰:进口大宗商品“量减价扬”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对于我国来说,进口煤价格上升,得有相应的应对策略。长期来看,肯定要降低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煤电的占比要降低,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上升。核电站一般建在沿海地区,目前来看,核电还不太稳定,而且可再生能源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稳定性和供应量都值得再进一步考虑。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目标,就是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短期来看,很多地方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果限制工业用电,可能损失还只是在企业生产环节,但如果对民用电也进行限制的话,那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运行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现在国家采取的政策就是要用价格来调整,根据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价格,实行差别定价。规模大一些的工厂,往往自备发电机,但其实对于很多规模小一点的企业来说,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没有UPS不间断电源,限电也可能增加生产成本。所以企业对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敏感的。
《21世纪》:日前,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7月份预测的6%,下调至5.9%。报告指出,全球供应链关键地区暴发疫情,导致供应中断时间超出预期。这带来哪些影响?
余淼杰:第一,外贸主要看需求,如果外部需求比较疲软,贸易额和数量就会出现下降,从而可能使得一些国家GDP增速下降。
第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在某个地方的中断,也会雪上加霜,使第一点影响产生放大作用。尽管GDP可能只是下降1%或2%,但是它对整个贸易都会构成影响,并且涉及到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第三,不同国家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对欧美国家影响更大,对中国来讲影响会相对比较小。一方面,现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节点的“亚太经贸圈”,在这个经贸圈中价值链相对比较完整,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产业链也相对比较完整,所以在给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持一个比较有信心的预期,即在2021年末中国外贸依然可以呈现比较好的态势。
推进WTO改革关键是求同存异
《21世纪》:今年是中国加入WTO 20周年。你在新书《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中提出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合作机制停滞不前。中国应该如何参与WTO改革?
余淼杰:现在全球化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以WTO为代表的多边机制改革陷入僵局。我觉得中国应该考虑提出中国方案,求同存异,努力推进多边贸易组织的前景。
首先,必须明确中国肯定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并不是0或1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问题,市场经济应该是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美国可能拥有目前相对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但中国也是市场经济,只不过在发展阶段和模式上有所不同。
其次,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界定,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特别关键,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和目标,中国在“十四五”时期结束的时候人均收入有望达到12000美元,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21世纪》:在国际治理方面,中国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余淼杰:从国际经贸来看有几个方面的抓手。第一,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让世界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范例。特别是当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很顺畅,而且它也已经成为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接下来一带一路要推进更深度的合作:不应仅限于贸易,还有投资方面;不应仅限于商品贸易,还有服务贸易等。
第二,目前中国正在积极申请加入CPTPP。申请加入CPTPP体现了中方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意愿和决心。中国始终支持自由贸易,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正在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