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如何成为深圳的象征?美术经典告诉你
从设立之初的3万多人口
到如今的2000多万人口
从1980年的2.7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
到2019年的2.7万亿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深圳以世界惊叹的“深圳速度”
创造了城市工业化、
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1983年
雕塑家潘鹤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
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广东省毗邻港澳、华侨众多
当时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同志
向中央提出
给广东以更多的主动权
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
1979年经国务院批复
广东省惠阳地区宝安县撤县建市
更名为“深圳”
1980年8月26日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挂牌成立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前
潘鹤受邀为深圳创作一座雕塑
希望能够表达出深圳的精神
以鼓舞广大干部群众
于是,《开荒牛》诞生了
它重达4吨
高2米,长5.6米
身上既有北方黄牛的力量感
又融合了牦牛的造型
甚至还有“铁牛”(推土机)的线条
这种“兼收并蓄”的造型特点
暗合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
“包容”的精神气质
↓戳视频,听专家解读↓
“那个时候是开荒时期、拓荒时期……需要有一种老黄牛的精神,埋头苦干,奋力向前。”
——美术评论家陈履生
从整体造型来看
《开荒牛》雕塑为
一头老黄牛奋力向前
努力拉起树根
这个树根有什么特殊含义?
其实,它代表的是落后意识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
正需要像开荒牛那样埋头苦干,奋力向前
破除保守观念,解放思想
↓戳视频,听潘鹤之子解读↓
四蹄奋力
埋头苦干
潘鹤用超越写实的漫画手法
创作出《开荒牛》
四十余载波澜壮阔
新征程催人奋进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深圳正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永葆“闯”的精神
“创”的劲头
“干”的作风
以更大的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40多年间,深圳发展过程中
还有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
让我们跟随党史专家张维青
美术评论家陈履生
共同走进《开荒牛》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1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