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正文

《典籍里的中国》解读华夏千年精神密码 掀起“读史热”

2021-03-22 08:54:37 央视新闻客户端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史记》完整版

  “以《五帝本纪》开篇的《史记》,记载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生平,以及炎黄合体、诸侯宾从,开创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统的上古治世,此后全世界华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3月21日晚,《典籍里的中国》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三期《史记》,来自网友的热烈反响又为“典籍热”再添一把火。节目用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呈现出《史记》中约三千年的“英雄群像”,也让广大观众更加懂得我们读史的原因——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民族的根与魂。

  最新一期节目播出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赵凯,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等专家学者纷纷为节目发声点赞,从多个角度评析节目亮点。

  《典籍里的中国》这样一档聚焦传统典籍的文化节目,为何能够成功“破圈”,又形成了强大的“典籍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认为,这首先离不开总台本身的影响力,但更重要的是,节目强大而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内核。节目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展开了基于大历史观的宏伟叙事,不仅将千年文明的渊源与发展逐一呈现,也充分展示了当代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阎晶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典籍里的中国》充分利用了戏剧的假定性特性、历史时空的交错、现场空间的自由转换以及观演关系的有机切换,用极强的艺术想象力让古今对话照进现实。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华民族的源头追溯到黄帝,自此全世界华人有了“炎黄子孙”这个共同的名字,可以说《史记》这一期的时空跨度,呼应了我们璀璨的华夏文明史,也是继《尚书》《天工开物》之后,进一步解读了根植于中国人血液当中的文化基因。整个创新舞台唤起了一种庄严的历史仪式感和澎湃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坦言,通过《典籍里的中国》对《史记》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他看来,第三期《史记》主要有三个亮点:

  一、精准地把握了《史记》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

  二、“通史”和 “纪传体”皆是司马迁的创造,节目抓准了这一点,将司马迁的创造价值凸显出来;

  三、节目通过时空穿越的表现方式,将司马迁父子两代以及他们家族的承传历程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赵凯表示,《典籍里的中国》把《史记》当代化,和过去司马迁对《史记》的当代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史记》里很多材料都是过去的,司马迁没有直接抄写,而是用汉代人优雅的语言,把故事叙述出来,这是司马迁作为汉代人对前朝文献的“当代解读”。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对古代文献的当代化,节目则是对司马迁《史记》的当代化。司马迁使用汉代语言和他的“一家之言”写就《史记》,而节目则用声光电等科技化手段把《史记》呈现出来。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正如赵凯所说,节目以“古今对话”的方式,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通过“穿越”,把司马迁和当代读书人连接在了一起。从这个层面来说,《典籍里的中国》实现了“历史的功能”,它让观众愿意走进历史、靠近历史。

  “这个节目做了一个大好事。虽然是一个尝试,但这个尝试意义重大,给我们历史学者很多启发。”赵凯相信,节目的热播会让更多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史记》甚至中国古代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从这个角度讲,《典籍里的中国》这个创新节目把束之高阁的典籍放在观众面前,让严肃历史更具亲近感,有助于《史记》的传播、有助于二十四史的传播、有助于正史的传播,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正所谓“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阎晶明看来,《典籍里的中国》正是立足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以史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还原《史记》等典籍中精彩鲜活的历史故事,在追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的同时,也诠释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节目唤醒了千年智慧的新生命力,更通过创新表达,以电视语言呈现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使其彰显出了强劲鲜活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而《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发掘历史、立足当下、洞见未来”最鲜活有力的积极示范。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