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10:50:41 股市广播
4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1.8%。这种涨幅值得关注。
前一天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次会议,再度强调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金融委会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此次物价上涨并非由需求旺盛导致,而是上游大宗商品、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价格上涨。比如3月的数据显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7.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5.6%,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7.1%,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2.3%,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0.1%,加工工业价格上涨3.4%等。
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呢?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在全球货币放水过程中增强了金融属性。我们可以与2009年作比较,当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协调一致放水刺激需求,导致了大宗商品过快上涨。现在,全球虽然经历更大的放水,但因疫情尚未结束,全球需求并未恢复。但美国股市屡创历史新高,大量资金也开始涌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铜、玉米等价格快速上涨更像是2009年的走势,创下近几年新高。石油、铁矿石、煤炭等的价格也快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金融资本推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连锁反应,包括供应商和客户的预防性囤积导致需求上升刺激价格进一步上涨。
其次,一些意外因素导致某些商品价格上涨。比如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智利日前宣布关闭边境,尽管不会影响海上运输以及矿企的正常运作,但资本市场依然做出了反应。此外,5G建设以及疫情下居家办公带来对各类半导体需求的猛增,导致整个产业链产能不足,大幅涨价,抬高了通讯、家电等电子产品的价格,还迫使汽车产业因缺芯而停产。
其三,正是因为上游主要商品被金融化以及中国出口较为旺盛、投资较为积极等需求因素,给了一些产业和企业涨价的冲动,再加上中国很多领域上游过剩产能在过去几年逐步出清,使得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强,他们会利用这个机会强化供给紧张的氛围,不断试探性涨价,甚至原材料一天一个价,导致下游部门制造企业也开始拒绝订单,避免损失。
可以看出,此次涨价潮是各种国内外因素聚集在一起的“乱涨价”,而非主要因为需求带动,具有阶段性,不可持续。因此,中国不太可能因此调整或收缩货币政策,而是保持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我们可以将国际热钱挡在境外,却无法阻止通过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输入性通胀,而且作为制造业大国,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将对我们的制造业造成冲击——尽管有很多出口订单,但如果利润被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所挤压,会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有空间做出调整应对涨价潮,比如日前国家发改委要求企业增产增供,按冬季最高产量组织煤矿生产。同时,应该增加从其他国家进口铁矿石规模,避免黑色系价格上涨预期持续强化。大豆玉米等可以适当投放储备、增加进口。此外,过剩产能淘汰容易但恢复周期较长,应该适当保持供给弹性避免在特殊时期影响价格过度波动,维持一定产能储备。我们必须重视当前的涨价潮对制造业的影响和冲击,继续做好战略物资的国家储备,提高自产能力,降低输入性因素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