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 推动高质量发展有这六大重点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
发布会邀请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建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唐方裕,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出席介绍,并答记者问。
这场发布会回应了外界重点关切,包括何谓中国式现代化、为何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如何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孙业礼表示,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标准。中国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称为“中国式现代化”。
孙业礼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这是中国突出的国情。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这么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其意义和影响也前所未有,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我们感到责任很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我们不能接受两极分化的格局。我们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能把哪个群体甩出去不管。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这里面有一个先富后富、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同时,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会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往一些国家的现代化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主义过度膨胀;物质生活资料丰富当然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但如果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也是人类的悲剧。这个为我们所不取,我们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今后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我们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文化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孙业礼指出,我们不输入别国模式,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将自己的模式强加给中国。我们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对人类多样性的主张,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态度。如果国际社会愿意了解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会敞开心扉,客观介绍,同时我们也诚心诚意地了解、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六方面重点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穆虹表示,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穆虹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发展质量的全局和长远意义,同时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主要有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创新要动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同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三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改革要活力。用好“关键一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和保护各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是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六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大环境下,一些国内外朋友对中国的发展趋势表示关切。我想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既针对当前又着眼未来的战略举措,一定会有助于消除疑虑、增强信心”,穆虹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
穆虹表示,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是一个创新,有其深义。这样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三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五年应该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创新是很重要的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循环,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这需要在关键“卡脖子”领域有突破,推动技术攻关,更好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先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如何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为外界所关注。
江金权表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中国一直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江金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十年,我们解决了近1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解决了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就是在推进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实实在在地推进并取得进展,全面脱贫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江金权表示,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来讲,是先做蛋糕,进而分好蛋糕。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
江金权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所谓“急不得”,就是要立足国情,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谓“等不得”,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是要等到发展起来后才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来解决,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共同富裕在不断进步、不断实现、不断取得成效。
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前提,是要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3.9%。三季度经济克服多重超预期冲击的不利影响,主要指标恢复回稳,积极因素积累增多,保持在合理区间。
江金权指出,当前,我们要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实际上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总体还是亮丽的。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是在全球大背景下,比如因疫情和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影响,中国经济比前几年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预期是强的,大家应该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要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当前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很好,无需过度担心。当然,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需要面对一些不确定性,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当前需要推动经济加快恢复,科技自立自强要有突破性进展,推动房地产业软着陆,推动收入分配改革以提升居民消费积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