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东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吴庆: 推动“广东版”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地见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广州报道
今年3月份,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全面推动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和创新高地,广东是名副其实的新市民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精英、创业青年和进城务工人员到广东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既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机遇,也是需要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对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日前,广东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吴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了广东银行保险机构在新市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创新举措和特色亮点。
王吴庆表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广东银保监局强化系统思维,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从制度体系、产品设计、业务模式、风控机制、信息系统等方面加快变革,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匹配度。
王吴庆
王吴庆还表示,广东银保监局接下来将在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政治站位、履行社会责任,围绕新市民住房、创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加强金融创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切实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
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
《21世纪》:《通知》要求,银保监会派出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政策,细化支持措施,解决“瓶颈”制约,促进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新市民水平。在这方面,广东银保监局做了哪些努力?
王吴庆: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对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年7月份,我局认真贯彻《通知》要求,联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医保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省内8个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广东版”《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目标举措和职责分工,形成政策合力,推动《通知》精神在广东落实落地。广东也是全国范围内参与新市民服务部门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在深入调研新市民金融需求的基础上,《方案》以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作为主要目标,聚焦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安居、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保障、基础服务等方面的所急所盼,提出20条针对性政策措施,为新市民在广东施展才华、安居乐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总体上,《方案》既保持了与银保监会政策要求的有效衔接,又结合广东实际进行了创新,体现出了鲜明的广东特色。比如,《方案》针对大湾区科技人才聚集的特点对“新市民”标准进行了细化,将“城市引进专业人才”纳入新市民政策支持范围,更好地支持中高端人才落地广东;再比如,《方案》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大了对“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三大工程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新市民增收致富。
《方案》的出台开启了广东金融服务新市民的新篇章,发挥了示范性和先导性作用,辖内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了贯彻落实措施,珠海、中山、东莞、江门、肇庆、汕头、清远等地制订了细化工作方案,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比如,珠海分局重点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10件实事”,东莞分局推动银行机构设立33个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点,阳江分局推动建立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区,汕头分局联合政府部门和机构出台高层次引入人才专属金融服务方案等。在政策引领下,政府、监管、银行、保险联动更加紧密,银行保险产品创新提速扩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持续提升。
持续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
《21世纪》:目前,在新市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广东银行保险机构有哪些创新举措和特色亮点?
王吴庆:针对新市民群体对金融服务的“急难愁盼”问题,广东银保监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问题导向和监管引领,以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均等性和系统性为抓手,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努力解决新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助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为了有效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我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紧贴新市民金融需求,加快产品创新,优化服务流程,帮助新市民更好融入城市,提高生活质量。
一是助力新市民“住有所居”。加大对租赁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加住房供给。截至9月末,辖内住房租赁(含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余额近3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二是助力新市民“业有所为”。加强与人社部门工作联动,支持新市民在创业地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辖内银行机构2022年向新市民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3笔、金额2.8亿元,同比增长66.4%。同时,向176家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发放贷款13.3亿元,同比增长31.7%。普惠小微贷款户数、余额分别超过160万户、1.8万亿元,有力支持小微企业吸纳新市民就业。
三是助力新市民“劳有所得”。联合政府部门出台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文件,指导机构对接住建部门信息系统,截至9月末,辖内银行机构存量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6.27万户,当年累计代发农民工工资661.6亿元,减免优惠账户管理费、支付手续费等费用3.5亿元。保险公司为“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及网约车、外卖配送等行业99.24万名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健康、意外风险保障,人均保障近40万元。
四是助力新市民“老有所养”。指导银行保险机构重点关注中老年新市民差异化金融需求,多维度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今年以来,辖内银行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贷款4.75亿元,同比增长33.3%,保险公司为广州383万参保人提供长期护理经办服务,同时持续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落地,惠及新就业形态人员过千人。按照银保监会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2022年3月以来试点银行累计向广州地区1.86万名客户销售养老理财产品32亿元,满足新市民多元化养老需求。
为了帮助新市民更好融入城市,我局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将“以人为本”嵌入金融服务全流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深度、广度和温度,逐步推进新市民在金融服务方面与普通市民享有同等待遇。
一是缓解新市民子女“上学难”。推动相关银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强化对托育机构和新市民子女就学的金融支持,助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截至9月末,辖内银行机构对192家幼儿托育机构提供贷款9.9亿元,国开行广东分行累计发放助学贷款82亿元,惠及学生超过120万人次,覆盖全省127个县区和135所高校,实现了“应贷尽贷”。保险机构为24.3万名新市民子女提供学幼险,保障金额超过1800亿元,同比增长22.2%。
二是缓解新市民“就医难”。联合相关政府部门推动2022年广州“穗岁康”进一步降低投保门槛,将参保人群扩大至非广州户籍且持有居住证满2年人员的新市民群体,相关参保人数达9.3万人。加大对医疗领域的金融供给,今年以来累计向2509家医疗器具、药品生产企业发放贷款143.5亿元,同比增长12.1%。同时,引导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出不与户籍挂钩的商业性健康保险产品,惠及新市民人数超过170万人。
三是缓解新市民“开户难”。鼓励银行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简化开户流程,同时在费用上“能减尽减”。目前辖内已有6家银行机构推出新市民专属借记卡,实行免收卡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多项优惠措施。
促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正如你在前面所言,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了保障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持续提质增效,广东银保监局采取了哪些举措?
王吴庆:在实践中,我局强化系统思维,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从制度体系、产品设计、业务模式、风控机制、信息系统等方面加快变革,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匹配度,促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体系。支持机构设立新市民专门服务部门、专营团队或特色分支机构,目前,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已打造141家新市民特色网点、12家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和1家新市民综合保险服务部。例如邮储银行肇庆分行在四会市设立全省首家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配置新市民服务专区并配备8名服务专员,为新市民提供一揽子、一站式金融服务。
二是完善产品服务体系。鼓励机构围绕新市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建立健全契合新市民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到更多新市民群体和场景中。今年以来,银行保险机构推出新市民专属贷款、存款、开户、保险等产品或服务68项,例如工行、交行广东省分行分别推出“1+3+X”和“美好多一点”新市民专属金融服务体系,农行广州分行积极打造“惠享新街坊”服务品牌,新市民金融“产品包”持续扩大。
三是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引导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基层服务新市民的积极性。例如辖内银行在综合绩效考核方案中设置新市民金融服务专项考核指标,组建新市民综合经营专项服务团队,由上至下联动多个部门和分支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截至9月末,辖内有21家银行保险机构成立了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导小组,44家机构成立了专门服务团队,7家机构将新市民金融服务纳入绩效考核方案。
四是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指导机构在内部设立新市民身份标识和数据库,加强与“粤省事”等移动数据服务平台主动对接,优化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例如工行广东省分行在手机银行开设新市民金融服务特色板块,辖内银行加强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添加“新市民”标签,推出“新市民e贷”等线上消费贷产品,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放款,金融服务便利度明显提升。
《21世纪》:从前期实践来看,银行保险机构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广东银保监局接下来会采取哪些针对性举措?
王吴庆:新市民流动性比较大,相当部分处于灵活就业状态,征信、社保、纳税、公积金等历史数据积累较少,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一般市民更加突出,给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客户调查带来很大挑战。针对这个问题,《方案》也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对接“粤省事”等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探索运用新市民社保、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数据,优化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扩大“线上办”、“不见面办”业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同时,目前银行保险产品服务的普惠性、适用性持续强化,但针对新市民群体开发的专属产品仍然较少,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差异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局将在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引导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提高政治站位、履行社会责任,围绕新市民住房、创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加强金融创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切实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推动“广东版”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地见效。
具体而言,我们会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认真研究各类新市民群体及其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特征,分层分类提供差异化服务,为新市民打造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既要满足中高端人才的增值性需求,也要做好普通客群的基础服务。二是提高业务数字化程度。坚持数据驱动和科技赋能,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与广东政数局、“数字广东”等单位的对接,推动“粤省事”开设新市民金融服务专区,同时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切实提升服务效率。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发挥网点和渠道优势,深入新市民聚集区域,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提高新市民群体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防骗反诈能力。
(统筹: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