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莎 北京报道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会议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三农”各项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会议指出,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高强表示,建设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也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建设农业强国,可以充分调动粮食和农业生产积极性,为稳住“三农”基本盘、守好“三农”战略后院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高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会议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农业强国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二者不是替代或者取代的关系,而是协同推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2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要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赶上全国现代化步伐。
在此基础上,2022年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系,明确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韩一军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不仅完成了制定规划、出台法律、构建政策体系等四梁八柱基础工作,各地的乡村振兴已经进入深入全面推进阶段。
2022年6月27日,中宣部就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议指出,我国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具体来看,一是粮食产能巩固提升,为保供稳价防通胀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成果基础得到巩固;三是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提标扩面,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
此外,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一军指出,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五个振兴的进展程度都不太一致,因此非常需要全面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42%,是农民增收主渠道。产业振兴是“五个振兴”之首,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培育壮大乡村产业要突出优势特色,要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乡村信息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该指导意见发布于2019年6月,要求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经过三年多时间发展,在2022年6月中宣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商等乡村新兴业态等发展皆有所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农村创新创业也日渐活跃。
其中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但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仍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部署,会议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方发力补乡村人才短板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主任、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付文阁研究发现,在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农村创新创业过程中,相较于城镇居民入乡创业,农村居民返乡创业的成功率相对高。
付文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城乡之间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差异,乡村营商环境待提升,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弱等。
付文阁认为,一方面,乡村振兴是长远大计,解决外部人才下乡创业问题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要做好乡村产业等规划,分步有序实施。除此之外,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不仅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韩一军认为,从深层次角度来看,人才振兴越来越成为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短板,需要多方面发力才能解决,不仅要加快培养当地的乡土人才,也需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吸引大学生、农民工、能人以及企业家等外来人才,更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各种组织机制引导全社会各种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中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撬动更多资金、技术、数据以及理念等先进要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对乡村人才工作进行部署,明确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