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主管周昭媚:一季度中企海外并购持续低迷,欧亚成最受欢迎目的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北京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令全球经济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深受其害,也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增加了阻碍。
安永5月11日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中国海外投资概览》(以下简称“概览”)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企宣布的海外并购总额58.5亿美元,同比下降65%,创历史单季最低;宣布的交易数量为107宗,同比减少2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
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给全球海外并购市场带来了挑战。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主管周昭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2022年一季度,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激增,欧美国家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均已创近三十年新高。今年4月,IMF将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由4.4%调低至3.6%,全球经济复苏预期显著放缓。
“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尽管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开局总体平稳,但多地疫情反复对许多企业正常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且负面影响或将进一步持续。综合各种因素,预计中企海外并购动能进一步减退。”她说,“但地缘政治风险加速全球供应链重塑进程,中企海外绿地投资或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接近消费市场’原则在中企海外布局的过程中已成为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尽管中企海外并购出现大幅波动,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342.9亿美元,同比增长7.9%;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69.2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流向批发和零售业54.5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流向制造业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占同期总额的19.5%,较上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主要投向东盟国家、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等。
从行业来看,2022年一季度,TMT行业仍是中企海外并购最热门的行业,金额占比超四成,主要投向IT咨询及服务、软件系统和半导体制造等细分领域。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是本期唯一录得交易额增长的行业,占中企海外并购总额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17%。
亚洲料将继续成为重点投资区域
从区域来看,中企在欧洲的并购金额和数量均位列第一,宣布的并购金额为21.3亿美元,在连续三个季度落后于亚洲后实现反超,但仍同比下降74%;宣布的交易数量43宗,同比下降20%。按交易金额计,投资主要流向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主要投向医疗与生命科学、TMT以及金融服务行业。
概览指出,俄乌冲突对全球尤其是欧洲的经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通货膨胀持续上涨,能源问题正推动欧洲各国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内阁通过的立法草案设立了两个阶段目标:在2030年实现8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2035年达到几乎100%。未来,欧洲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机会将继续增加。
同期,中企在亚洲宣布的海外并购金额为21.1亿美元,同比减少63%;宣布的交易数量30宗,同比下降19%。按交易金额计,投资主要流向印度、新加坡和韩国,主要投向TMT、消费品以及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稳定推进以及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下区域供应链优化需求的增加,亚洲预计将继续成为中企海外投资的重点区域之一。
中企在北美洲宣布的海外并购金额为11.7亿美元,同比继续减少41%;宣布的交易数量22宗,同比减少39%。主要投向TMT、金融服务以及先进制造与运输行业,且投资主体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主。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473.9亿美元,同比下降11.5%;完成营业额290亿美元,同比下降3.7%。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07个,其中上亿美元项目109个,其中较大型项目如新签的由中企总承包的乌干达油气集输系统项目,金额超6亿美元。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签合同额246.4亿美元,同比下降21.4%,占新签合同总额的52%;完成营业额159.7亿美元,同比下降10.1%,占同期总额的55.1%。
当前,中企海外并购的大幅波动主要受到哪些不利因素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何能保持平稳发展?欧洲和亚洲为何受到中国投资者的青睐?哪些行业正在疫情之下出现商机?针对这些问题,周昭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中企海外投资趋于谨慎
《21世纪》:安永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企宣布的海外并购总额58.5亿美元,同比下降65%。这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预计今年全年是否都会呈下降趋势?
周昭媚:当前,中企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面临多重挑战:
从外部因素来看,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且跨境人员活动仍受限,对企业进行海外实地考察/尽职调查带来不便;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激增,俄乌冲突等对全球尤其是欧洲的经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IMF将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由4.4%调低至3.6%,全球经济复苏预期显著放缓,欧美国家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均已创近三十年新高,因此,全球各国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性增加,中企海外投资趋于谨慎。
从内部因素来看,一季度中国多地疫情反复对许多企业正常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企业在新投资方面会趋于谨慎。短期来看,预计中国海外投资动能将继续放缓。
《21世纪》: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342.9亿美元,同比增长7.9%。在中企海外并购出现大幅波动之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何保持平稳发展?
周昭媚:首先,地缘政治风险加速全球供应链重塑进程,“接近消费市场”原则在中企海外布局的过程中已成为主要考量因素之一,2022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发展主要受益于中企海外绿地投资增长,流向批发和零售业54.5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流向制造业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3%。
同时,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区域供应链优化需求的增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持续领先整体增速,同比增长19%,主要投向东盟国家、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等。
欧洲新能源领域投资机会有望增加
《21世纪》:安永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欧洲及亚洲为较受中企欢迎的海外并购目的地。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当前,在欧洲和亚洲有哪些新的机遇?
周昭媚:欧洲为传统发达国家,在许多行业仍具有领先的技术、品牌,较具有投资吸引力。尽管欧洲近年来也逐渐增加对外国投资审查力度,但仍有一些空间。未来,俄乌冲突加速欧洲各国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内阁通过的立法草案设立了两个阶段目标:在2030年实现8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2035年达到几乎100%。因此,中企在欧洲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机会预计将继续增加。
至于亚洲,东盟和中东地区2022年经济发展展望较好,均高于全球整体预测,未来增长潜力较大;且亚洲大部分国家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认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希望积极发展经济,因此区域内部地缘政治风险相对较低,对中企海外投资更具吸引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对区域经贸合作发展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1世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兴起了一波并购浪潮,很多中资企业大举涌入欧美市场。新冠疫情是否会重演这一幕?当前,哪些行业尤其受到中企关注?对有意向的中企有哪些建议?
周昭媚:会重演的可能性很低,主要有四方面因素:
第一,受新冠疫情影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许多中企会预留更多的营运资金,因此新投资趋于谨慎;
第二,海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对外国投资审查趋严,尤其是高科技和战略性基础设施领域的限制较大,中企可投资领域大幅缩小。
第三,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推动引导企业对外投资更趋理性,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核,引导企业投向实体经济,尽量减少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投资。
第四,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尤其俄乌冲突对于欧洲、中亚等地区经济复苏造成挑战,短期内,中企在相关地区投资会保持谨慎观望态度。
目前,中企海外投资(并购+绿地)热门行业包括数字经济、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制造业、消费品等。我们对中企有以下建议:密切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做好风险防控;投资需谋定而后动,做好投前规划和尽职调查,投资需综合考虑企业战略方向、实际财务情况和未来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