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丨肿瘤专家王杰军: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问题应该何去何从?
编者按:
5月15日-5月21日是全民营养周。为了传播营养知“食”、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特策划推出专题报道,通过采访协会专家、研究学者、临床医生等,聚焦营养知识科普、临床营养治疗以及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等,携手各方共建营养健康好生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实习生杨宁北京报道 在疾病的治疗中,营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肿瘤治疗中。营养治疗能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常规手段与基础措施,中国抗癌协会等权威机构均强调了营养治疗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2022全民营养周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也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肿瘤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营养专家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王杰军进行了专访。王杰军教授讲述了目前我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高发原因,并且分享了对解决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问题的看法,为我国未来肿瘤患者营养建设提供了建议。
中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严重
《21世纪》:造成肿瘤患者营养不良高发的因素有哪些?
王杰军:在我国,肿瘤患者是营养不良的“重灾区”。中国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比例在70%左右,但真正有干预的人仅约30%-40%,并且很多是不规范的干预。较大一部分肿瘤患者在医院里经过反复的治疗,但它营养始终跟不上,从而导致了营养不良。
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与患者都没有非常好地理解营养的重要性,仅简单当作能否吃饱的认识还普遍存在。实际上,营养治疗远远不是一个吃饱的问题,现在营养治疗理念已经完全改变。
《21世纪》:营养不良对肿瘤患者的具体危害有哪些?
王杰军:最容易看到的是患者体重减轻;肿瘤患者因营养不良,导致不能够接受足量的抗肿瘤药物治疗,使得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也会减弱;生存时间缩短等。
同时,会导致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比例、程度、种类都明显增加;化疗患者的耐受性会变差;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等问题。
此外,营养不良肿瘤患者会进展成恶液质,表现为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形如骷髅,贫血,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极度痛苦,全身衰竭等综合征,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21世纪》:哪些肿瘤患者的营养问题会更为突出?
王杰军:所有的肿瘤患者都会出现营养不良,因为营养不良不仅是吃不下去,也有代谢障碍的问题,但是发生率最高的是消化道肿瘤。在中国,最常见的胃癌、食管癌是临床上营养问题较为突出的癌种。
《21世纪》:在肿瘤治疗中,一些患者认为“营养好的话,就是会把肿瘤喂大了”,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王杰军:没有足够的营养,就不能够耐受抗肿瘤治疗。在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上也会很严重,患者的免疫力会减退,导致抗肿瘤效果会减退,严重增加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延长,带来很多非常不良的结果。
临床上,部分医生对肿瘤营养的知识不够了解,不能够很好的说服患者。所以未来提高医生对营养的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临床专家,往往从来不会说满话,讲的话要有临床数据支持,要对患者负责;但有些小广告都说满话,承诺包治百病,这些东西不科学,但确实有很多患者病急乱投医。所以需要逐渐提高整个公众的认知,让更多正确的科学知识能够更多占领这个舞台是更加重要的。
《21世纪》:肿瘤患者如何远离营养不良的状况?
王杰军:最重要的是,医务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都要了解营养的重要性,不要把营养只当成简单的吃饱、吃不饱的问题。
最近,我们在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做了一个调研,让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三方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出现评价最不准确的是肿瘤患者自己。当医生问患者营养状况如何?患者表示,吃得挺好,因为早中晚都能吃一碗稀饭。但实际上,这个患者营养状况已经很差了,已经明显营养不足了。也有部分肿瘤患者家属也觉得还挺好,认为患者刚治疗完以后能这样吃算不错了。
同样,在临床上,很多医务人员对营养的评估也是不足的,不能非常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也没有非常好地认识到营养治疗的重要性,所以导致了很多肿瘤患者,不能得到非常好的有效的治疗。
所以医患提高认识非常重要,要不断去推广一些有关肿瘤患者营养管理、营养治疗的一些共识和指南。
《21世纪》:如何提高医生和患者的营养治疗认识?
王杰军:首先,通过医生的认知提高以后对患者进行教育。其次,通过媒体去做相关的教育宣传。我们也不断地在不同的平台上做科普讲座,不断提高医生相关意识。
再者,需要专业的医生做一些科普活动,帮助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识,做好肿瘤的营养治疗工作。
《21世纪》:除了认知以外,我国目前肿瘤营养治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
王杰军:可以采取MDT(多学科)形式。未来一定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所有肿瘤科医生都懂得营养是挺难的,为此,营养科的医生配合肿瘤医生做这件事将会更加好,现在有很多医院有营养医生下病房,参与肿瘤病人的治疗计划制定,这样可能是我们未来要走的一个合理的方式。
新生力量特医食品
《21世纪》:目前在肿瘤患者营养治疗和补充方面,有哪些相关的原则?
王杰军:尽量通过肠内营养。肠内不行的话,就肠内肠外结合,实在不行的话再靠肠外。但肠外补充不能长时间,用肠内补的方式最好,一是能保持消化道的功能,再者,对肝脏功能也有保护作用,而且,对肠道菌群也有保护,这样对患者是更加有利。
目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力量即特医食品,给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带来新的机会。在肿瘤的特医食品里,有更多的组成方式,针对不同疾病区分,也便于我们灵活地根据患者的需求去制作一些个性化的营养。
《21世纪》:特医食品没有收费码,医生开具处方后患者只能院外市场购买,尤其可能对住院患者更为不便利,如何解决这最后一公里问题?
王杰军:因为特医食品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很多管理规范上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收费码等相关问题目前也有地方在试点推广中,后续预计或能更好地解决。
实际上,肿瘤患者住院的时间非常短。如上海三甲医院肿瘤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4天,所以患者在医院内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而居家管理则是长期的,也需要更为重视。
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发布了针对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但最终效果要看患者依从性,按照要求坚持吃下去。国外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患者要从营养治疗里获益,那依从性必须要好,最起码要遵守75%以上,这样才能获得效果。
未来,我们会更加强调肿瘤患者营养的长期管理,特别是院外的管理。我们也在尝试做一个中国肿瘤患者症状管理平台,专门针对患者的院外营养管理,安排营养师为患者做在线的服务,并长期维护,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坚持把营养做下去,提高对营养治疗的认知。
《21世纪》:有种说法,肿瘤患者在后期的话其实是饿死的,特医食品在此阶段能起到哪些作用?
王杰军:肿瘤患者里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比例非常高,70%-80%的患者会营养不良,在这个里大约有50%的人会从营养不良变成恶液质的。
营养治疗是阻断恶液质的一个必要手段,但也不是唯一的手段。因为恶液质不完全是营养不良的问题,还有代谢等其他问题,但是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在营养支持的特医食品里面逐渐出来很多,有抗炎的、有调节免疫的,改变肿瘤微环境的等,未来的机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准,对未来整个的肿瘤治疗,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替补。
《21世纪》:目前,中国这个针对肿瘤营养治疗的研究如何?中国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是否一样?
王杰军:保健品和特医食品的概念并不一样,但未来部分保健品可能会向特医食品转变,但需要做更多的临床研究。
最近我们正在启动几个临床研究,研究方向针对肿瘤患者的用营养干预后,肿瘤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它跟免疫治疗结合对疗效的影响;也包括对肿瘤患者不良反应的减少的研究等。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有远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够出来推动这件事情朝前走。
现在很多做分子靶向药物、做大分子抗体药物的企业或者做细胞治疗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新药的研发,同时更加注意市场培育的投入。需要强调的是,未来一定是市场为先导,不能走以前的以销售导向为主的模式。这也是未来中国的一些新药的研发,包括一些特医食品研发的未来必由之路。
《21世纪》:特医食品相比创新药的研发周期以及审批的时间是不是更短,企业投入各方面的,回报周期会更快一点吗?
王杰军:相较于创新药,特医食品的研发、审批等周期较短,相对回报周期也短一些。但若都是做同质化东西,没有差异化、缺乏市场的培育,市场又将一团乱。所以,企业布局的特医食品需要有自身的特点,企业需要做一些大的临床研究,做出差异化,未来也会形成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
此外,我们还在做一个肿瘤患者症状监测网站,监测患者回家以后的营养管理,希望未来通过我们的管理,收集相关数据,发现对肿瘤患者在不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21世纪》:特医食品的这个市场容量其实是很大的,未来肯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监管层是否会通过各种法规做一个指导?
王杰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小段混乱时期,但后期会快速理顺,市场未来也一定会规范起来。在法规建设上我国已经提前做了一些布局。医疗卫生行政决策部门的专家们现在越来越有远见,能够做出相应的预判,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