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西安再出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

2023-01-06 15:40:4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凌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凌晨西安报道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命题,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将如何探索实践?

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下称“全会”)拉开序幕。

这场会议对西安市未来发展意义非凡。全会总结了西安市2022年工作,同时部署2023年工作,其中重点提及未来一年八大工作,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技创新动能、生态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全会还通过了《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决定》。

会议现场,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指出,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破题之年。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方红卫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聚力托起万亿经济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了明确规划,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西安绕不开的必答题。

对此,上述全会现场,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也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产业链招商。

陕西工业体系完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陕西省社科院相关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西安工业门类覆盖面全、基础较好,但是现代产业体系弱是关键痛点,同时工业规模、布局及产业链方面仍待进一步改善。瞄准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关键痛点发力,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是西安经济实现质量双增的关键。

立足现状,锚定目标。近年来,西安出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着力构建“6+5+6”先进制造业体系。其中包括以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为核心的六大支柱产业,以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为核心的五大新兴产业和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的六大生产性服务业。

陕西省政府决咨委咨询委员、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昭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西安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尤其对支柱产业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体现出实体经济做优做强的期望。西安工业结构层次较高但总量仍有增长空间,同时产业集群较多但布局还可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两链融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

伴随着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六大支柱产业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六大支柱产业同比增长23.3%,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增速分别达到30.6%、29.1%和32.1%。其中,汽车和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224亿元和1277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核心增长极。

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创未来”)是陕汽控股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的战略承担主体。该公司集“政产学研用金”全要素融合,由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汽车产业上下游公司及运营团队合资成立。德创未来执行董事、总经理王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电动车领域而言,目前本土产业链配套率仍有提升空间。比如,部分核心零部件发动机来自于山东,我们自己产品集中在变速器等。未来想要打破这一现状,在本土实现整车及全部零部件生产,产业链配套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下一步产业发展目标,前不久印发的《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下称“十四五”工业规划)中,对“十四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目标等方面作出详细解读。比如,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具体来看,至“十四五”末,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预期将达15110亿元,年均增速预期将达21.2%。同时,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预期规模分别为2000亿元、5600亿元,前者预期年均增速将达38.7%。

针对2023年产业发展方向,上述全会也提出,要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锚定产业强市目标,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好产业生态促进价值实现,用足用好科技赋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成势,构建更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动能激发城市科创活力

如何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深圳、杭州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曾昭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深圳的固投比西安还低,但创造的GDP超过了陕西全省。”

曾昭宁表示,杭州、深圳的投资与GDP之比低于50%,而西安此前的投资与GDP之比一度超过100%,但GDP却不敌上述城市。这表明西安投入产出效率还有待提升,同时如何摆脱投资路径依赖,转变为创新要素驱动,也是西安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创新要素驱动替代投资要素驱动?如何让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建平台、育主体、强转化、促融合成为西安创新发展的关键词。

在上述全会上,方红卫部署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时提到,“着力强化秦创原‘一总两带’发展引领,坚持科教兴市、创新立市、人才强市,全面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作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秦创原的深入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聚集。王钊认为,秦创原提供了机制改革的窗口,在金融资源、办公场地、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企业诸多支持,同时鼓励省属国有企业进行机制创新,给予科研人员很好的创业机会。

西安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如何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力,一直是困扰西安发展的一大问题。

2022年3月底,《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发布。该方案直击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痛点,让不少高校科研团队看到成果转化落地的希望。

陕西省科技厅资料显示,“三项改革”试点启动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重点以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为突破,着力打通校内技术转移人才晋升通道,积极参与“三项改革”试点,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落地转化。

王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科技创业型企业,德创未来已吸纳了近300名高级专业人才的加盟,其中博士占比5%,硕士及以上占比40%,高级工程师20%以上,初步组建了一支开放、创新、灵活、高效的创业团队。

若将丰厚的科教、人才资源视作科创产业的内生动力,市场主体则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2022年6月21日,西安市国资委召开“凝心聚力秦创原校企合作促发展”市属国有企业校(科研院所)企合作签约大会,16户市属国有企业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校企合作签约。

西安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刘三民在现场表示,市属国有企业要以本次签约为契机,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企业技术创新提升西安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西安市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考核力度,全力保障校企合作落实落地,深度推进实现协同发展。

在政策的驱动与平台的吸引下,西安科创产业不断发挥引领作用,城市经济活力正在逐渐被激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8月,西安市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6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科创板累计上市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135家。

此外,科大讯飞、寒武纪、商汤科技等知名科技企业,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德通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先后在西安投资落户。

同时,陕建集团重组延长化建、延长石油整合陕天然气、法士特收购秦川机床等,一批龙头公司带动了重点产业链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平台、育主体、强转化、促融合,西安对多种创新要素吸引力大幅增强的同时,也率先开始经济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新命题,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扮演的不仅是省会城市的角色,还肩负着西北地区主要增长极与“领头羊”的责任。

城市规划与都市圈建设正是西安2023年八大工作重点之一。

方红卫在全会现场提到,2023年要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高标准推进西安都市圈建设,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扎实推动空间发展规划落地,统筹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

方红卫还重点提到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持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

上述陕西省社科院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我国部分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出现了单中心或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这就导致难以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活生产组团。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城市空间会向点面结合、组团发展的趋势行进。

西安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空间发展格局,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促进“大西安”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国家一级城市群。    

“若以地理位置来看,从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扩展至西安都市圈,再延伸到关中平原城市群,这三个圈层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高地,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中的关键要素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中也提到,依托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轴带上节点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群空间发展凝聚力。

具体来看,发挥西安中心城区引领作用,要深入推进西安和咸阳相向一体化发展,提升富平—阎良、临渭—华州、耀州、杨凌—武功—周至、乾县—礼泉等外围组团功能,优化都市圈空间格局。

《实施方案》还提到,西安都市圈应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因地制宜推动市政、能源等基础设施对接联网,促进西安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地区布局。

上述陕西省社科院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若按发达地区城市群此前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群的发展已经逐渐从硬件相通阶段走向软件对接阶段,即在城市群内部加强医疗、教育和社保等制度的对接,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上述专家认为,以西安为核心,从城市群内部资源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驱动城市经济发展,并逐步将影响传导至整个西北地区。从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或西北地区来看,未来或将形成点面结合、组团发展的良好态势。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