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加大实施力度的空间
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和9月主要金融数据。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实施的推动之下,9月金融数据总体较好,稳中有升,规模明显增长,结构得以改善。这既是宏观经济逐步修复的表现,也为下一步加快复苏提供了支撑。但同时,还要客观看待数据反映出来的挑战和压力。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应更加精准有力,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回升态势。
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1.8个百分点。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以及9月人民币贷款环比增长较快,对M2增速带来支撑,但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以及政府债券发行加速,一定程度上拖累M2增长。总体上看,9月末M2增速仍然维持10%左右的较高水平,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M2—M1“剪刀差”缩窄至8.2%(8月为8.4%),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活力和企业信心有所企稳。
从总量看,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12万亿元,高于市场预期,同比、环比分别多增5638亿元、1万亿元;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31万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同比少增1764亿元、环比多增9500亿元。
总体而言,9月社会融资和人民币贷款增长良好,增速加快,初步扭转了7月、8月增长疲弱的态势。原因可能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延续修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回升,融资需求有所恢复。9月消费、出口、物价、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等多项指标都在改善,宏观经济恢复势头有所加快,推动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长。
二是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落地实施,叠加效应显现,提振了市场信心和预期。特别是住房限购限售政策放松、住房信贷政策调整和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等影响,居民住房消费信心得到一定提振。
三是9月是信贷投放大月,银行响应政策要求,加快信贷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9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与历史同期相比,贷款环比多增近万亿属于较高水平。
从结构看,无论是社会融资规模还是人民币贷款的结构都明显优化,信贷增长中“居民弱、企业强”的格局有所改变。数据显示,9月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68万亿元,同比少增2339亿元,拖累信贷增长;而住户贷款增长较快,新增8585亿元,同比多增2082亿元。9月住户贷款增量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比重为37.16%,明显高于前三季度住户贷款增量的平均占比19.49%。其中,9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014亿元,为住户贷款增长的主要贡献项。从2019年以来同期水平看,9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量仅次于2020年9月;从今年以来单月增长看,9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幅为4月以来最大。这初步显示,前期房地产政策调整优化的效果开始显现,居民住房消费企稳回升。
同时要看到,9月人民币贷款增长略低于预期,同比少增虽然有去年基数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仍在恢复之中,有效融资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下一步,应重点关注企业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居民贷款增长的持续性,全面落实好前期政策组合拳,并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更好地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持续激发有效融资需求。
作为少数几个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虽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稳健的基调保持不变,未实施“大水漫灌”等宽松手段,因此货币政策仍然具有加大实施力度的空间。10月13日—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48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下一步,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加快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这样的表态比较积极,将有力地引导市场预期,也表明货币政策将更精准有力。
在今年两次全面降准和调降政策利率之后,下一步可继续推动政策利率适度下行,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5—10个基点,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除了总量工具之外,下一步应更好地发挥好结构性工具作用。目前我国共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7个,在支持小微民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方面,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仍有不小空间。如有需要,还可以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同时,还要加强政策协调,更好地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应综合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让各类政策更加协调,协同发力,使政策效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