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新资本合伙人曹抒阳:新能源投资“冰点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崔文静 北京报道
今年来不断遇冷的创投圈,仍在负重前行。继8月27日IPO节奏阶段性收紧、减持新规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落地以来,囿于退出渠道受限,许多VC/PE再度收窄了标的“狩猎圈”。
其中,经济效益叠加政治属性助推,让以新能源企业为主体的“双碳”赛道,还幸运地能够占据一级市场资金富集区的一席之地。但趋于保守的投融大环境,以及概念炒作带来的市场泡沫,都仍然让创投资金对优质企业的辨寻显著趋慎。如何抓准确定性高、爆发性强的细分赛道,成为投资人待解的课题。
近日,清新资本合伙人曹抒阳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与记者分享了当前时刻自己在“双碳”投资领域的诸多感受与思考。
2020年下半年,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双碳”目标,清新资本也正是在同一时期开启了对新能源细分赛道投资的深耕。在曹抒阳看来,对避险的需求,会让眼下的投资人对企业自我生存能力、投资退出保障能力的关注显著提升,但回归产业逻辑后,一个不变的投资逻辑,始终在于算好企业的“经济账”。
凭借研究驱动与生态构筑相结合的策略模板,当前,清新资本正逐步探索出一条从技术到商业全面透视创新项目、把握商业化拐点机遇的投资之道。而展望后市,曹抒阳指出,无论是从总盘体量还是底层增长态势来看,在“双碳”这个创新友好型的市场中,自己都仍有信心静待春来。
择企趋慎,盈利、技术为先
21世纪:8月27日以来,IPO节奏收紧,破发、破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不得减持的新规,引起一些私募人士关于退出受限的担忧。您如何看待系列政策对股权私募投资的影响?
曹抒阳:最近几个月IPO暂停受理,对整个一级市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其中最难的是对企业上市速度有需求的、偏后轮的投资人,这些中后轮的投资可能在近期明显减少。
相比之下,作为以天使轮到A轮投资为主的早期投资机构,清新资本受到的影响会稍弱一些。虽然我们最大的收益也是来自于IPO,但毕竟在之前的轮次中还会有退出机会,将老股出售给Pre-IPO投资人的路径依然可行。
不过尽管早期投资与企业上市的时间间隔更远,新规落地后,我们也会更担心企业在获得A轮融资后无以为继,因此在投资上变得更加谨慎。
实控人不得减持的新规,对于私募投资人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但会进一步降低真正有实力的或者赚钱的企业上市的动力。因为对企业而言,上市往往要付出额外成本,如税务的成本、中介成本等,这一数字往往在千万元级别。加之双创板块如今的上市认定标准更加严格,如果企业本身无需上市也能维持盈利,就更容易对上市打起退堂鼓。融资难度的提升,也会让创业项目的增速在一段时期内有所遇冷。
21世纪:面对短期内不可避免的退出渠道收缩,你们在投资策略上有何调整?
曹抒阳:IPO放缓以来,我们对投资标的的要求是有显著提升的。现在我们会重点去看的对象,主要是有正向现金流、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企业,因为这意味着哪怕该企业失去了后续融资的加速力,依然可以维持发展。而对于可能在未来实现颠覆性创新,但短期内一直“烧钱”、看不到盈利希望的企业,原先我们可能还会冒险投一些,当前就会不建议去投资了。
除了通过业绩对企业进行筛选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还在于判断企业的上市意愿。退出受限后,我们可能会需要以条款等形式从企业处获得更强的保障,但这一要求对企业来说压力也非常大。
此外,由于我们主要是以投资细分赛道为主,因此也会很在意目标企业是否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假设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全中国只有5家能做,那么该企业即使不是第一名也没关系,因为技术所带来的收入对于早期投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即使该企业后续不去上市,也很可能会有上市公司或者产业方愿意去并购。
总的来说,真正优秀的企业,肯定还是盈利能力好、技术壁垒高、市场确定性高的企业。对这类企业的投资是不太会遇到退出问题的,当今我们也基本只会去投这种企业。
21世纪:今年8月以来,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政策支持下,并购是否有望成为实现投资退出的新主力路径?
曹抒阳:对于政策支持并购重组所带来的影响,我们目前还在观望。区别于企业达到IPO标准即可过会,并购是“谈出来的”,因此拥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一家净利润好的企业即便无法上市,被并购的可能性也很大,但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并购可能更多还是作为候补选项存在,而不会成为投资退出的主逻辑。
不过在并购重组制度进一步改革后,市场确实会迎来更多机遇。在二级市场,以新能源为首的“双碳”领域并购机会一直相对较多,无论是央企或民营巨头都十分有钱,也有企业愿意通过并购跨界进入这一市场,所以我认为整个行业对于政策的支持也会有所受益。
双策并驱,辨寻投资价值
21世纪:随“双碳”目标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已积极为诸多业内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但与此同时,也有海外声音称ESG往往与经济效益相悖,投资性价比不高。您怎样看待中外投资人的这一观念差异?“双碳”投资的核心逻辑应该是什么?
曹抒阳:国外之所以会认为ESG投资缺乏经济效益,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其ESG产业链与国内拥有很大差异。
事实上,“双碳”领域中最大的部分是新能源,主要赛道包括光伏、风电、锂电池等,而这些赛道70%以上的产业链在国内。除此以外,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等正在推行节能降碳的高耗能行业,一半产能以上也在中国。因此国内对于ESG或“双碳”领域的投资,会看重更多实际的东西,例如一种上游的新材料、新设备能为客户降低多少成本,提高多少发电效率,又或是替代多少既有设备等。
相比之下,以欧美地区为首的海外国家,大多数ESG领域的创业公司集中在诸如绿色包装、二氧化碳捕捉、可控核聚变等赛道。这些领域要么价格不菲、缺乏经济性,要么是技术有跨时代性,但距离商业化落地十分遥远,也缺乏产业基础,因而看起来比较“虚”,可投资性不高。
“双碳”推行以来,企业的投资价值变为由经济性、政治性双轮驱动,这种趋势对于既能省钱、又能降碳的创业公司来说,会比以前更友好。我们注意到,过去一些较为“保守”的下游企业,特别是央国企,会比“双碳”目标出台前更积极地去和有新技术的创业公司合作,因为后者的技术在省钱的同时,也能助其更好地实现一些政策上的目标。
但在具体项目中,ESG其实不是最主要的投资逻辑。国内做投资,首先还是要算好“经济账”,看企业能否为客户降本增效、带来实际价值,企业的“双碳”属性在其中更多是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21世纪:随着“双碳”热度不断攀升,也有一些初创企业会以此概念为噱头,试图在资本市场分一杯羹。在有些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怎样去分辨真正值得投的好项目?
曹抒阳:市场鱼龙混杂、有泡沫是很正常的,这恰恰说明“双碳”目前在创投圈是比较热点的概念。作为投资机构,我们要做的便是在投资判断时更谨慎一些。
由于当前业内90%的新公司是技术创新而非模式创新,所以进行投资判断其实并不难。在技术端,无非是自己看论文、从原理上去理解。而从商业端去看,我们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利用积累下来的产业资源,如下游客户、专家资源等,对目标项目进行尽调。
简单来说,我们会从客观的途径去验证三点:一是项目的技术路径是否靠谱;二是实际产品是否如企业所宣称的那样好;三是项目的市场前景,即行业趋势与客户感受。当然行业中的每一个创新点都不尽相同,我们对一个项目的调查有时也会花费很多时间。
乐观后市,“双碳”方兴未艾
21世纪:新能源是“双碳”领域的典型代表。但截至8月30日,年内新能源指数下跌16.17%,上半年新能源行业的重要材料碳酸锂价格也出现断崖式下跌。目前新能源行业是否进入了瓶颈期?
曹抒阳:今年新能源二级市场价格的下行,其实是一种估值修复。2021年新能源板块股价曾过度冲高以至于产生泡沫,如今资本市场震荡大环境下,股价有所回落也很正常。但一级市场投资其实并不太看股价,我们看的更多是市场总盘,是基本面和底层逻辑。
拿新能源车来说,宁德时代今年股价有所下滑,但无论是整个市场每年新采购的锂电池数量,还是新售出的新能源整车数量,都仍在增长。新能源车去年国内的总盘是500多万台,今年则大约会增长30%左右,而根据预测,这一数字在三四年之内还会至少增至1500万台左右,同时光伏装机量、电动汽车储能等数据也依然有快速增长,所以我们对于这个行业还是很有信心的。
二级市场的涨跌和我们其实关系并不大,我们更多还是看产业逻辑,找到确定性高、爆发性强的赛道,以及赛道中最适合投资的标的。
21世纪:在当前环境下,布局新能源板块,或者进行“双碳”投资,应当注意什么?
曹抒阳:一是注意投资项目的技术竞争力。中国市场是特别卷的,所以一定要去找至少三五年内没有太多人能进入的行业。企业的技术护城河高,投资才相对安全。
二是注意投资的时点与周期。在时点上,我们自己一般做的是“商业化拐点投资”,即投在项目即将量产、或者是处于量产早期的时候。一方面,我们更容易在这一阶段通过下游客户的反馈佐证企业质量,另一方面,在项目投入量产前,公司的估值肯定也更为划算。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帮助公司对接产业资源、拿到好的估值,而在投完一年内,我们大多数项目的业务和估值也能至少翻一倍。这种匹配公司成长的良性投融资,是我们惯常的模式。
在周期上,“双碳”的大逻辑是能源转型,新旧能源替代的结构性变化将会是未来10年至20年的长期趋势。但其中诸多细分行业的周期较短,且持续时间各有不同。如何踩准节奏,在周期的起步的时候进入,在周期位于高点的时候退出,对投资机构的研究能力往往有较高的要求。
三是选好赛道。事实上,适合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的赛道并不相同,当细分赛道中已存在很强势的龙头时,基本上就不会再有创业公司的机会。比如当今初创企业在锂电池生产上想要再和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比亚迪分一杯羹,基本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好的标的已经全部集中在二级市场上了。在光伏产业链上,绝大多数材料设备的竞争格局也基本如此。
氢能可能是我认为少数仍具有整建制创新机遇的赛道。这个行业目前还处于早期,但等行业成熟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其中蕴含的创业机会,可能会比传统的新能源赛道多很多。
21世纪:您如何看待“双碳”领域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曹抒阳:在国内,“双碳”目标的提出其实与三大驱动力不无关系。首先是对于改善环境、降低排放的整体需求;其次是能源自主,即在不依赖进口石油的同时,维持旧能源开采规模,逐步实现新旧能源转换与替代;第三则是汽车等行业的产业转型需求。在光伏、锂电池、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带动之下,许多产业链正在进行“弯道超车”。
而在国际领域,绿色发展也正在成为全球共识。例如欧盟宣布将于2026年开征碳关税,这意味着许多中国传统的出口物,如钢材、机电设备,将来都需提供零碳排放的证明,才能被免于征取额外税收。在日韩国家,也有绿色新政于近年陆续出台。中国如果要继续融入国际环境,就必须要应对新的规则。
所以无论是国内的驱动力,还是国际上的压力,都意味着“双碳”领域会在长期持续拥有发展动能,这是我认为行业最大的投资价值所在。
“双碳”这一庞大产业的成长过程,也会持续催生出技术创新机遇。在这个对创新很友好的生态之中,龙头企业和初创企业同台竞技,而投资人的工作便是观察谁的本事大、谁的技术好。总体来说,我们对这一领域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