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三季度货政报告释放10大政策信号,涉及信贷投放节奏、存量贷款盘活、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等

2023-11-27 22:50:3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志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11月2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据记者梳理采访,此次报告释放以下重磅信号:

 1.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适度平滑信贷波动 

报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强贷款均衡投放,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过去几年,虽然每年贷款都同比多增,但“大月过大、小月过小”波动更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信贷本身在提质降速过程中,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

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前不久三部门联合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要“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就是希望1月“开门红”时点或3月、6月等贷款大月不要冲太猛,适度向前后贷款“小月”进行平滑,通过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提升经济恢复发展的稳定性。

2.中长期看,财政发债募资后又拨付使用,对流动性总量影响相对中性

10月以来,随着超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万亿国债的发行,市场流动性一度趋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引起市场关注。

报告表示,拉长时间看,财政发债募资后又拨付使用,对流动性总量影响相对中性。

报告解释称,实践中由于从发债到支出存在一定时间差,认购政府债券的银行与接收财政支出的银行也往往不同,政府债券的集中大量供给仍需央行做好流动性安排。央行一方面前瞻性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渠道加大流动性供应,为金融机构认购政府债券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平滑可能的短期冲击;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广泛使用国债、地方债作为质押品,配合财政部积极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提升政府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强投资吸引力

前述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除了为国债发行提供平稳的流动性环境外,货币政策操作大量使用国债作为抵押品,还配合财政部门定期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在央行资金支持下,商业银行成为国债的最主要持有者,三季度货政报告专栏提到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占比达64%,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不足7%。万德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国债年均增长2.4万亿元,在如此快的扩容速度下,市场运行保持平稳,发行利率总体下降。

央行还介绍,人民银行依法经理国库,负债端设有存放政府存款的专门账户,发生财政收支活动时,政府存款账户与金融机构存款账户之间会发生资金往来,影响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即通常所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央行持续加强日常的流动性管理,做好对财政收支变化的跟踪预判,灵活运用公开市场逆回购等工具进行对冲,在有效配合财政政策实施的同时,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观察市场资金的实际供求状况,主要是看市场基准利率的走势,个别时点少数交易的利率波动不代表市场整体情况。

3.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央行报告披露,当前存量贷款大体为年度增量的十倍,规模更为庞大,持续有力满足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个别月份的增量易受基数、季节规律、季末考核等因素扰动,从累计增量角度看,1-9 月新增贷款达19.7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6 万亿元,今年以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

央行称,衡量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不宜过于关注新增贷款情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配经济增长逐步提质换档,加上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4.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贷结构有增有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央行行长潘功胜11月8日在金融街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过去几年,每年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多万亿元。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报告表示,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贷结构有增有减。从“增”的一面看,要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从“减”的一面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自然会有所更替,相关信贷需求也随之改变和调整。

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信贷结构有增有减,反映后续信贷增长的规律和新特点。近年来,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量和占比都在明显上升,而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贷款有所放缓。这两块合在一起后,信贷增长虽然慢了,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能是明显改善的。

前述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未来央行将继续着力优化增量贷款投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同时考虑到增量贷款每年仅约为存量的十分之一,存量和增量贷款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本质上相同,将更多推动盘活存量贷款,减少对新增债务的依赖。结构上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做好五篇大文章。

5.优化国债持有结构,便利更多企业和居民持有国债 

央行披露,从国际比较看,虽然美国、日本央行购买国债,但其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比重相对较低。在人民银行的资金支持下,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占比达64%,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不足7%。

央行称,下阶段,结合政府债券增发的形势需要,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债券市场建设,优化国债持有结构,推动银行发展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和交易,便利更多企业和居民持有国债,实现国债投资主体多元化,既有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又加快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此前,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三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表示,要推动银行发展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和交易,通过提供双边报价,改善柜台服务,为居民储蓄提供兼具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金融产品。此次货政报告也再次提到要推动商业银行开展国债柜台业务。通过优化服务、丰富业务品种,可以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购买国债。从国际比较看,万德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末美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国债的比例约为9%,而我国仅为2.9%,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6.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稳步推进

报告表示,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

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上周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上,一行一局一会表示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引导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开展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降低债务成本,为下阶段平稳有序化债提出了清晰路径,也让市场吃下了定心丸。

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我国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特别是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地方政府债务一般有实物资产支持,且主要集中于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风险总体可控。

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房地产金融风险外溢性有限。目前50万多亿元房地产贷款中超7成是个人住房贷款,而国有四大行2023年中报显示个贷不良率仅为0.5%左右,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可控。报告还提到要用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将进一步支持房企化险。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监管部门近期多次发声,提振市场信心。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金融街论坛上表示,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很大潜力。

7.提升利率政策协同性,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

报告称,2023 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考虑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合理统筹政策出台时机,实施了一系列利率政策,利率政策针对性和协同性明显增强。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三季度货政报告强调了利率政策的协同性,既展现在增量和存量贷款利率的协同下降,也反映为银行资产负债两端利率的稳步下行,还体现为利率汇率政策的均衡把握。

在新增贷款利率下行的同时积极推进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报告开设专栏介绍利率政策的协同性增强。9月以来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工作,超过22万亿元房贷平均下降0.73个百分点,银行向居民每年让利1600-1700亿元,事实上银行也实现了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的目的。

统筹兼顾银行资产负债两端。专栏还介绍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设的最新成果,2019年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是LPR的2倍。2022年以来,主要银行先后三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今年9月下调1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10~25个基点,为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央行果断出招应对汇率阶段性贬值压力。在坚持立足国内、降低利率的同时,央行也综合施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既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灵活运用工具箱抑制单边预期。报告在下阶段汇率政策中新增的“三个坚决”表述,也展示了央行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

8.房地产贷款、融资平台贷款趋于下降

央行报告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2018 年之前新增房地产贷款一度占到全部贷款增量的四成,随着住房需求中枢水平的深刻变化,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这一比重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融资平台贷款方面,央行称,我国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随着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分类施策化解存量债务、严控增量债务,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被逐步偿还。

9.物价短期还将维持低位,未来将回归常态水平 

报告表示,近期我国CPI 同比在0 附近运行,主要是受去年同期猪肉价格较快上涨的基数影响,核心CPI 同比保持基本稳定,服务CPI 较上半年还有所加快,与经济恢复向好的走势基本一致,PPI 降幅也总体趋于收敛。随着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见效、内需持续改善,物价上行动能将进一步积蓄。中长期看,我国经济供需总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CPI也曾经历过几轮负增长,但都较快实现了向均值水平的回归,这是我国巨大发展韧性和潜力决定的。报告再次强调,随着我国经济持续恢复、供需状况更趋平衡,食品等基数影响消退,未来物价上行动能将进一步积蓄。

10.美欧政策利率可能较长时间维持高位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增长前景分化,普遍面临“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等挑战。美欧劳动力市场保持紧俏,通胀压力总体缓解但仍有粘性,政策利率可能较长时间维持高位。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能源价格对通胀走势的扰动,以及全球高债务、高利率可能诱发的金融风险仍需关注。

报告认为,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保持高位的背景下,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已暂缓加息或开启降息,本外币利差扩大或导致这些经济体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国家财政风险上升,也可能向金融风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