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证券 > 正文

千亿中融基金股权变更,国联证券“一控”落地“一牌”在途

2023-04-22 22:05: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见习记者黎雨辰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黎雨辰 北京报道

4月21日晚,国联证券发布了关于收购中融基金75.5%股权获中国证监会核准的公告。

公告称,中国证监会于网站披露了《关于核准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批复》,核准公司成为中融基金主要股东,对公司依法受让中融基金56625万元出资无异议。

考虑到早在2020年国联证券便已参股中海基金,此次对中融基金股权收购的完成,意味着国联证券正式实现了对两家基金公司的“一参一控”。在公司资管业务2022年逆势增长后,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或又将持续补强。

而在“一牌”方面,记者注意到,证监会在今年2月也已对国联证券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提出了反馈意见。4月3日,国联证券董事长、总裁葛小波在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指出,未来资管子公司和中融基金将基于各自的现行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差异化发展。

优绩基金“入袋”

公开资料显示,中融基金2013年5月16日获证监会批准设立,目前注册资本为7.5亿元。旗下拥有权益、固收、数量、策略四大业务条线,具有QDII基金管理人、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人等业务资格。

从近期业绩来看,中融基金的表现也十分稳定。截至2022年底,中融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1390.57亿元,其中据海通证券统计,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最近三年、五年均排名行业前1/3,固收基金收益率近一、三、五年则均排名行业1/2。

去年6月,经纬纺机发布公告称,为贯彻落实回归本源、突出主业、做精专业的监管要求,子公司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中融信托”)拟以不低于15.04亿元的评估价格公开挂牌转让所持中融基金全部51%的股权。

2023年2月7日,国联证券“官宣”拟通过摘牌方式收购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权;2月14日,国联证券与上海融晟签署了《关于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在取得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权的前提下,购买上海融晟所持有中融基金49%股权中的24.5%。

2月22日,国联证券再次发布公告表示,鉴于上海融晟持有中融基金剩余24.5%股权仍处于质押状态,根据相关协议,国联证券截至目前收购中融基金股权比例为75.5%。

“收购中融基金能够快速获取成熟的公募牌照,有利于公司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促进业务整合提升和泛财富管理转型,从而进一步丰富客户服务手段,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国联证券在相关公告中指出。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大资管行业回归本源,券商、银行等各类资管机构财富管理转型提速,拥抱主动管理、布局公募赛道是重要趋势。资管机构积极探索创新财富管理模式,助力业务转型升级,以期在财富管理业务领域抢占更多先机,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一参一控一牌”布局

受行业整体环境影响,国联证券在2022年亦未能逃离业绩下滑。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公司营业收入26.23亿元,归母净利润7.67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1.59%和-13.66%。

但在经纪、投行、投资业务营收下挫的同时,国联证券2022年的资管业务却同比大增37.91%,其总营收占比亦因此大增。事实上,公司资管业务前两年涨势更甚,2020年资管受托资金仅有380.32亿元,而在2021年便上翻近3倍至1024.12亿元。

2022年末,国联证券受托管理规模为1020亿元,与2021年末基本持平,其中集合类产品占比11%,公募(含大集合)产品占比7%,专项产品占比下降8个百分点至28%。全年实现资管业务收入1.85亿元,其中,公募收入增长173%,集合收入增长35%,带动资管业务收入增长。

本次股权变更的核准,则让国联证券正式实现了“一参一控”的公募业务发展目标。国联证券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收购“有助于补齐业务短板,提升整体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推动财富管理转型”。

而此外,早在2022年4月29日,国联证券便也同时在“一牌”的资管子公司方面有所布局。当日公告显示,公司拟出资人民币10亿元设立全资资产管理子公司,从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以及监管机构核准的其他业务。

未来,如国联证券资管的公募牌照申请顺利获批,国联证券有望进一步实现“一参一控一牌”的公募业务发展目标。

2023年4月3日,国联证券董事长、总裁葛小波在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针对公司获得中融基金控股权表示,截至目前,监管部门已对公司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提出了反馈意见,公司已就此提交书面回复意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逐项落实。

“资管子公司和中融基金之间的良性竞争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推动机构自身和行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不会构成无序竞争。”葛小波指出,未来资管子公司与中融基金在服务客户群体、业务布局等方面也将存在一定差异。资管子公司和中融基金将基于各自的现行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