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打通科创金融堵点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南京报道
近年来,金融业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着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7月22日,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江小涓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科创金融大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以科技信贷、创业风险投资、政府引导基金、科技保险、科技股票证券市场等为基本组成要素,央地联动、跨部门协作、政府与市场协同的科技金融生态。
以信贷为例,央行日前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增长速度为20.4%,连续14个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增速为25.1%。
“然而,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开始进入‘深水区’、‘无人区’, 我国科创金融相关领域面临两个突出问题。”江小涓同时指出,一是一些长期存在的堵点仍然没有突破,金融、科技、产业之间的循环链路存在若干看似有政策却走不通的困境;二是数字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呈现新特点,传统的促进政策效果有限,需要新的支持政策。
原银监会主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尚福林则表示,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息差不断收窄,大型企业客户的利率议价能力不断增强,银行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开拓科创金融业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突破自身发展困境、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并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在此次科创金融大会上,多位来自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围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以更好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堵点
尚福林指出,我国科技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先进实践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金融有效支持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短板,“其中既有外部体制机制障碍,也有金融自身服务能力不匹配的因素。”
在尚福林看来,传统金融服务与科创企业金融需求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匹配:一是科创企业特性与传统金融风险识别缓释手段不匹配;二是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方式不匹配;科技创新的盈利模式与传统金融业务回报方式不匹配。
以资金供需不匹配为例,尚福林认为,初创企业可以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提供早期风险资本;成熟的科创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银行也愿意跟投提供融资服务。“恰恰是介于初创期和成熟期之间的科创企业,迈过了早期风险投资阶段,尚未达到资本市场门槛,在需要资金实现关键一跃的环节,缺少匹配的融资服务。”
江小涓表示,科创金融长期存在的堵点问题需要破题,包括银行、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和政府引导基金等方面。
在银行方面,堵点包括:贷款期限短,申请不了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短;投贷联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包括缺乏内部投资机构、认股权证无法享受股价溢价收益等;不良贷款考核和处置核销待优化。
在资本市场方面,堵点包括:资本市场供给明显不足,养老、社保等长期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有严格限制、创投机构缺乏多元融资渠道等;注册制落实不够包容性不够,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等财务要求偏高;上市公司并购和再融资难。
“科创企业在资产结构、经营风险、金融需求等方面与传统企业差异较大,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和风险投资基金不同,为了坚持对存款人负责,防止和避免金融风险外溢并波及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偏重于选择支持成熟型企业,要求债务人设定偿债保证和信用增级措施,这些都是应该的、必要的。”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但大量中小科创企业处于成长期甚至初创期,而且通常具有典型的轻资产特征,缺乏足够的实物抵押品,如果按照传统信贷审批标准,这些中小科创企业的有效金融需求就难以从银行得到充分满足。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副理事长陈文辉认为,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耐心资本,这是我国创新的一大短板,形成“耐心资本”(⻓期资本,如养老金资产等)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突破
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如何推动银行更好服务科技企业,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
“银行等金融机构囿于专业化能力和经验,以及监管差别化和政策支持不足,在更早、更大、更长介入科创企业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央行参事室主任纪敏认为,并建议要支持设立专营机构、专项资管计划、专业团队建设等。如,除科技支行外,可以考虑设立专业性、独立性更强的科技子行,既与母行实现更好的风险隔离,也便于更灵活地开展投贷联动等创新业务;理财公司可以设立另类投资计划,或设立专业子公司等,有助于创业投资与具有风险偏好的资管资金对接。
杨凯生表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科创金融的重点在于如何快速、稳妥地调整完善经营管理思路,积极在客户识别、风险管控、人才队伍等方面适应科创金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难点则是目前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尚缺乏足够的支撑和经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科创金融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当前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杨凯生指出,例如美国硅谷银行问题的发生就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金融业要思考如何既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又切实把握好金融风险,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科创金融发展的新路径。
尚福林表示,科创金融离不开银行参与,建议以投贷联动为突破口,健全银行和资本市场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比如,利用银行和其理财子公司等银行集团优势,探索试点“信贷+股权+认股期权”的金融服务,改善科创金融的风险收益结构,实现风险与收益的跨期平衡。
同时,尚福林还认为,要发挥私募机构的挖掘作用,“知名私募、风险投资机构通常有独到的角度,银行可以增强与这类机构的合作,挖掘有投资价值的成长型信贷客户。”
江小涓则建议,科创金融服务,银行要有更为灵活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设立专业科技投资子公司、开展IPO前认股期权估值和交易试点、完善认股权证筹资融资业务等;明确科技不良贷款处置、核销的支持政策。
试点
原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表示,发展科创金融应坚守基本的原则:防控风险与支持发展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协同;试点创新与整体推进兼顾;科创金融与金融科技互促。
在试点创新与整体推进兼顾方面,王朝弟进一步表示,要用足用好“试点”这个重要方法:在试点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再在全国各地推广。
2022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央行、原银保监会等部门对外发布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推进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科创金融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
在此次会议上,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表示,江苏是经济大省、科技大省、金融大省。从江苏实践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推动科技现代化,金融不可或缺。“南京市要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构筑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生产新高地。”
“当前江苏全省上下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马欣同时表示,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科创金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发展科创金融,不仅需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资本,还要注重汇集社会资本、民间财富。
作为江苏省级城商行,江苏银行副行长周爱国表示,该行积极聚力服务支持科创,目前科技贷款超1700亿元,业务规模全省第一;江苏省内高新技术企业1/3有合作、1/6有贷款,专精特新企业2/3有服务、1/3有授信。
“要合理把握科创金融发展节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展相关业务;严密防范各类披着科创金融外衣的‘伪创新’‘乱创新’;加强对风险的动态监测、早期预警。”王朝弟同时强调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