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拉美参与“一带一路”实现弯道超车,未来深耕可聚焦绿色矿产、能源

2024-01-12 18:48:5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舒晓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北京报道

自2013年推出至今,拉美33个国家中已有22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且,有6个拉美国家在备忘录基础上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规划,就“一带一路”合作重点领域做出部署。展望未来,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预计呈现什么新趋势?在蓝色经济、绿色经济领域如何深化合作?有哪些需要重点克服的困难?围绕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进行了专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受访者供图)

“一带一路”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

《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对于世界和中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友明: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助力共建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发展大花园,是一条共商共建共享的繁荣之路。

对于世界而言,当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发生失衡的时候, 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地补足了这一失衡缺陷。也就是说,当美国无心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欧洲无力提供大规模公共产品以及美西方盟友体系只在“小圈子”里提供公共产品时,中国及时地面向全球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公共产品。

对于中国而言,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不但有助于东部发达省份经济的提质升效,还有助于推动中西部发展,带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升级,为中国经济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标准与国外对接,在对接过程中展现中国技术,推广中国标准。

共建“一带一路”还可以减轻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在美西方“脱钩断链”和“去风险”的遏制态势下,过分依赖西方市场会增加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的风险。共建“一带一路”可以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主动构建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21世纪》:您如何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对发展中国家和共建国家的影响?

王友明:发展中国家是“一带一路”共建对象的主体。十年来,“一带一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全面而综合的。也就是说,共建“一带一路”的“五通”功能都产生了积极效应。尤其是在共建国的设施联通和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充沛的资金和强大的基建产能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共建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去了沙特和哈萨克斯坦调研,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去了蒙古国等国家调研,了解这些国家官员和学者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和看法相似,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全新的全球化,在量级上可能超过美国在过去40年中所主导的全球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标志着人类启动了最大规模并且协调一致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他们的说法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有一定代表性。

《21世纪》:能否谈谈您对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意义和成果的看法?

王友明:本届论坛既是总结“一带一路”十年共建成就的会议,也是为“一带一路”走向新阶段提出新蓝图和新规划的会议。在世界变乱交织、国际秩序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论坛向世界释放了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信号,为全球在“后疫情时代”指出了一条以发展为核心要义的正确之路,推出了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范式。

论坛提出的“八项行动”计划尤为瞩目,它契合时代发展新态势,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数智创造等经济发展全新要素赋能“一带一路”倡议走向高质量建设阶段。

未来,“良渚论坛”将进一步增进“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鲁班工坊”助力建设“小而美”民生工程;“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增加务实合作效果,助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小而美”项目与大工程相得益彰

《21世纪》:您曾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广受拉美国家青睐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中国基础建设优势产能的转移。在您看来,拉美国家如何从共建“一带一路”中受益?

王友明:拉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时间稍晚些,但现在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对于拉美而言,中国的基础设施产能格外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机遇。

拉美正处于工业化或再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但是,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缺口太大。拉美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各矿区至港口的基础设施尤为落后,直接拉高初级产品的运输成本。这些既是制约拉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拉美迟迟未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之一。

而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业正是中国的优势产能。中国在高铁、高速公路、港口、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上优势明显,在城市基础设施(比如城市环保照明、垃圾处理、现代安防系统和供排水体系等)方面有着产能先进、性价比合适等优点。

可以说,中国的基础设施产能的转移与拉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诸多的契合点。

《21世纪》:未来,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预计呈现什么新趋势?合作项目是否会从基建大工程更多转向“小而美”民生项目?

王友明: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阶段,注重“小而美”并非意味着放弃大工程,而是宏大工程与“小而美”项目齐头并进。

对于拉美国家而言,中企承建和投资大型基建项目仍是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但是,鉴于路桥、港口、机场、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牵涉面广等特点,加之拉美政治生态“钟摆效应”加快,今后投资和竞标大型基建项目的方式需要因应调整。

就是说,不必总是一味热衷竞标基建项目总体工程,可以集中资源竞标某个分项目和分工程。例如,在竞标铁路项目时,可通过采购等方式参与车厢项目、配件项目等中小工程。

此外,可以不用单枪匹马拿下整个工程,可以联手西方和当地优质公司,以三方乃至多方合作的方式,投资和承建大型基础设施工程。

分工程和短项目可以规避因政治生态变化带来的节外生枝,多方合作也可消弭西方媒体对中企参与项目的喧嚣和鼓噪。

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的精耕细作不能小觑涉及当地民生的“小而美”工程,诸如城市道路翻新、老旧小区改造、乡村城镇化改造、修建菜市场、架设路灯等。以“小而美”的项目佐助基建大工程,彼此相得益彰。

助力拉美挖掘海洋经济潜力

《21世纪》:拉美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您对于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蓝色经济合作有何见解与建议?

王友明:伴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我看来,蓝色“一带一路”不仅指“一带一路”的海洋航运路线,更多指海洋资源合作开发与利用。

拉美地理位置独特,大多数国家是海洋国家,尤其是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太平洋及大西洋这四大海洋经济资源得天独厚,但大多拉美国家缺乏海洋经济开发资金和技术。

依托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双方、三方乃至多方合作,能够助力拉美挖掘海洋经济的潜力。具体合作可聚焦在海洋资源勘探、海洋风电等绿色能源利用、渔业资源合作、海洋科技合作等领域。

我认为,无论是传统海洋资源勘探,还是新兴的海洋智慧资源的研发与利用,中拉都可以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合作。

《21世纪》: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您如何看待中拉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以及未来着力点?

王友明:中国在拉美的绿色投资增长迅猛,从2021年的9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3亿美元。“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后,中国在拉美的深耕可聚焦绿色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光伏等绿色能源,共同打造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

在拉美的绿色投资和并购投资,可瞄向“锂三角”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三国,对其丰富的锂资源进行绿色开发及其电动车应用。

此外,巴西在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甚至可与发达国家媲美。例如,巴西具有先进的生物乙醇技术和丰富的提炼经验,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乙醇汽油的国家,目前正建造全球首座乙醇制氢工厂。巴西还是贵金属铌的最大生产国,铌可用于生产电池。这些都可以为未来中巴两国开展绿色能源合作提供机遇和平台。

“民心相通”的位置需前置

《21世纪》:您曾指出,如何应对在拉美最大的域外掣肘因素——美国因素,是深耕细作“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您如何看待当前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面对的国际环境?

王友明:为了拉拢所谓“后院”拉美国家,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了“美洲增长倡议”,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在美洲峰会上,宣布在拉美实施“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计划”。此外,七国集团面向全球推出了B3W,欧盟也推出了“全球门户计划”。

如果美西方的倡议或计划出于对冲共建“一带一路”效应的目的,我认为这种意图不会得逞。理由主要在于:一是共建“一带一路”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深入共建国的人心,广受赞誉。二是共建“一带一路”实践十年来,“三个没有”效应广受好评。即: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过程中,中国没有建立任何军事基地,没有划定任何势力范围,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三是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投资,而不是“画大饼”式的空头许诺。

《21世纪》:未来,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需要重点克服哪些困难?

王友明:拉美与中国地隔遥远,且彼此文化传统和语言差异较大,尤其是拉美的政治经济体制异常复杂,这给共建“一带一路”在拉美的推进带来不少困难和障碍,导致拉美民众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看法存在“理解与误解并存、认同支持与认知缺失相伴”的特点。

今后,共建“一带一路”在拉美的走深走实还需在“五通”上强化内功,考虑地区特色,因国施策,精准发力。“五通”中尤其要注重“民心相通”和“政策沟通”。

中拉文化的较大差异给中资企业在当地推进工程项目带来一些困扰, “民心相通”可减轻中资企面临的困难。

我认为,“民心相通”在“五通”中的位置需前置,软性条件铺垫到位后,再推进设施联通等项目,或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拉美一些国家严苛的环境、劳工、税收等标准明显超越了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一些中资企业在没有吃透当地政策的情况下盲目进场,结果吃了许多亏。

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后,将有更多中小中资企业来到拉美,“政策沟通”的重要性凸显。只有事先做足功课、吃透政策,才能少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