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周报(第136期)|坚决防止以罚增收的行为,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司法机制
时政要闻
司法部: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整治,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的行为
10月14日,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针对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司法部将积极发挥法治督察和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行政复议等职能作用,并与其他有关部门一道,形成监督合力,强化监督力度,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效。胡卫列称,司法部将强力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整治,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乱作为、不作为问题。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开展了针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法治督察,司法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对扰企执法、创收执法等突出问题的整治情况进行专项监督。下一步,将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抓好整改,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主要举措分为以下几步:
一是着力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关于涉企检查的意见比较集中,检查频次过高、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等,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司法部把行政检查作为一个重点,着力加大对不规范检查、过多过滥检查的纠治、整治和规范力度。还将曝光一些典型案例,加大督促整改力度。下一步,加快制定出台有关制度文件,加强行政检查管理,严格检查程序,指导各级执法机关开展分级分类检查,将对企业不规范检查、过多过滥检查的刚性约束从制度上落实下来。同时,推进全国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管控行政执法流程的作用。
二是全面加强罚款监督。依法规范罚款的设定与实施,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的行为,大力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尽快建成覆盖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行政行为的裁量权基准体系,有效解决执法标准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将推动各级执法机关建立完善涉企执法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尽可能降低行政执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要求行政机关在对涉案企业立案、调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或者作出重大行政处罚时,要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有针对性防范和处置。
三是加强涉企执法诉求沟通机制建设,形成监督合力。全面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络媒体等监督渠道信息共享合作机制,落实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制度,汇集统筹涉企执法违法信息线索,责令有关执法部门及时纠错。
四是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明确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条件,把好行政执法人员入口关。出台执法人员文明执法工作指引,引导广大执法人员文明开展执法活动,做好行政执法人员分级分类分层培训工作。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发现的执法人员违纪违法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中办、国办: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司法机制,建立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登记平台
10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作出系统部署。
《意见》指出,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加强分类监管、强化部门协同、夯实属地责任、落实约束惩戒,持续健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
《意见》要求,要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机制。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项目资金监管。定期检查资金到位情况、跟踪资金拨付情况。完善工程价款结算制度。加强政府采购支付监管。要健全防范化解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制度机制,并加强执法监督。督促国有企业规范和优化支付管理制度。要优化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健全投诉督办约束机制。要强化组织保障和监督,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拖欠成因及防范化解举措的研究,合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强化审计监督。
《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对维护企业权益、稳定企业预期、增强企业信心的重要意义,结合本地实际和自身职责,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地方行动
湖南: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对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罚款等行为的源头治理
10月17日,十二届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并讲话,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抓紧抓实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新路子,让湖南的子孙后代都能捧上营商环境这个“金饭碗”。
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树牢服务企业的理念,鼓励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光明磊落同企业家交朋友,设身处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在湖南办得成事、雇得到人、赚得到钱、充分被尊重。更加注重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塑造特色竞争优势,在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把湖南产业基础扎实、科教资源丰富、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更好发挥出来,切实提高企业的根植性。更加注重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对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罚款等行为的源头治理,持续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坚持新官要理旧账,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更加注重提供完善的产业生态服务,在提升产业链、强化要素保障上做文章,为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会议强调,要聚焦短板弱项攻坚克难,全面清理落实涉企政策,探索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机制,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力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不断开创优化营商环境新局面。
上海:加快落实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确保到年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比例不低于90%
今年8月起,上海市人社部门启动以“助力攻坚就创青春”为主题的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依托十方面就业服务举措,确保到年底本市2024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比例不低于90%,有就业意愿的登记失业青年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截至目前,上海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已累计开展招聘、上门排摸、实名服务、政策宣传等各类服务3万余次。
上海人社部门加快落实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推进重点群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免申即享”,持续开展一系列政策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让各类就业创业政策“看得懂、算得清、用得着”。
动态发布公共就业服务信息。通过“上海发布”、人社官网、官微等渠道,集中发布致高校毕业生公开信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清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清单、就业创业服务清单。借助“随申办”向20余万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宝典》。依托“上海人社”“乐业上海”等平台,高频发布各类就业服务活动预告。
上海人社部门以实名制服务为支撑,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招聘对接、职业指导、困难帮扶等一系列精细化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实名台账。目前,上海各区人社部门均已建立2024届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一人一档”全面排摸未就业毕业生基本情况、技能特长、就业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未就业毕业生可以随时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进行求职登记。全面落实实名制就业服务。
上海人社部门同步加大对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的权益保障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乐业在上海,成就新未来”的良好氛围。织牢就业权益保障网。着力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大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坚决纠正户籍、性别、学历等就业歧视,严厉打击就业招聘中的各类违法行为。强化正面宣传引导。积极挖掘就业创业的典型案例和身边故事,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事业观,鼓励广大青年多渠道实现就业创业。
长三角三省一市:对6种情形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环境
10月14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与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领域依法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与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浙江省市场监管领域依法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以下简称《事项清单》),更好保护经营主体财产权利,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指导意见》借鉴吸收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优秀做法,统一制定依法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相关制度,从严把握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将“违法行为没有明显社会危害,且当事人已经改正违法行为、配合调查取证的”“符合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情形的”等6种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形和要求,通过指导意见的形式予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事项清单》以清单的形式规定在食品监管、广告监管、市场经营主体监管、知识产权监管、产品质量监管、药品化妆品监管6个业务领域的22个情形中,对不存在证据损毁、危害发生或危险扩大等可能性的,采取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同时规定,当事人违法行为未列入清单,符合《指导意见》规定情形的,原则上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指导意见》为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提供了统一规范、细化可操作的执法指引,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供给,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事项清单》既可以有效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也降低了对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对监管活动、企业利益、市场秩序都是一种正向指引。
下一步,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部门将不断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共同促进区域执法制度统一,为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法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及执法实践保障。
典型案例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十项创新举措,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友好营商环境
近日,第三届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国家级开发区营商环境交流会在石家庄经开区举行。
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在交流会上介绍,北京经开区聚力产业集群发展,精心培育完善新质生产力最敏感的新产业、新科技、新要素、新服务,驱动全区各类优质资源“向新而优”,加快建设对新质生产力最友好的产业营商环境。从政策服务体系、人才发展、人工智能、绿色低碳转型、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监管等方面发布十项创新举措,具体如下:
一、打造“向新而优”产业营商环境。一是全面布局未来产业,打造覆盖全面、分层分级、竞争有力的政策体系。二是大力实施聚链提升,建立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三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建立“科技产业统筹部门+产业局+产业专班+平台公司+要素支撑”产业组织体系。四是实施全域场景开放,率先发布第一批18个区域级智慧城市创新场景需求,集中发布十大领域人工智能首批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
二、以“新科技”引领高质量创新发展。围绕强化主导产业领域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聚焦科技供给,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一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白菜心工程”,复制推广“揭榜挂帅”创新模式,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与“三城”、在京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对接机制。二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搭建全市首创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打通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打造融通型特色载体,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创新要素集聚,在全市率先设立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实施“龙头企业+服务机构”的培育模式,支持企业开展专利导航、专利挖掘、专利风险评估等工作。
三、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支撑,全市首创“1分钱”绿电奖励政策,设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资金,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相关奖励项目。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完善“园区+供应链+企业”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搭建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每年为企业提供不低于10亿度绿电,支持企业开展绿电交易。以点带面促进双碳示范,设立全市首个“零碳服务中心”和“绿电绿证服务站”,以全国首个金风科技碳中和园区为试点,推动建设经开区首家碳中和教育示范基地,打造12个碳中和试点项目,成为全国唯一入选“无废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
四、依托“亦企服务港”打造为企服务新生态。聚焦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创新建立以“亦企服务港”为主要载体的高质量为企服务工作体系,融合职能部门、属地街镇、专业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服务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整合和变革性重塑,打造“区域全覆盖、力量全动员、服务全响应、问题全处理”的为企服务工作机制,创新连接横向和纵向政府治理体系,由亦企服务港、迎商中心、接诉即办构成的经开区营商环境的横向“纬线”,与各专业部门的纵向“经线”一起形成合力,构建企业诉求全覆盖、领域全覆盖、阶段全覆盖、规模全覆盖的服务网络,为营造公平、友好、有归属感的产业发展生态发挥作用。
五、以“人工智能”赋能营商环境优化。将人工智能作为强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经开区全域孵化、全城应用、全面赋能。一是升级支柱产业发展环境,完成全市最大规模公共智算中心建设,打造全国首个数据训练基地,发布全市首个政务大模型服务平台等。二是营造自由便利投资环境,构建“两区”建设服务支撑体系,打造全市首批数据跨境服务站,基于“企业链”开展数字营商平台建设。三是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建设服务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能化、运营智能化的四智大厅,完善智能化供给体系。四是打造智能精细城市环境,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时空全数融通体系,形成全网业务协同体系,推动全景治理智能应用。五是打造和谐包容民生环境,搭建全市首个智慧养老健康监测场景,打造基于区块链的民生服务场景,首创“Yi模式”方法体系,荣获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创新大奖”。
六、全面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坚持“事项+事务、审批+监管、业务+数据”的理念,逐项梳理优化内容,通过事前提供业务指导、事中扩展事项范围、事后开展效果评估、全程实施数字化运营等方式,实现国家和市级42个场景高效落地。创新推出“证照0号管家”智能应用品牌,建立“一企一档”,全面汇集审批过程中的过程信息、结果信息、预警信息,依托企业审批档案,从证照管理、进度告知、政策推送、关联事项等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审批全流程,为企业提供既无需见面、又无处不在的管家服务。全国首创“高效办成一件事”版办事攻略,展示事项办理的全流程环节,企业可按需查看审查具体要求,分类梳理事项办理审查标准,靠前一步从企业视角预测“企业还要办”的事项和事务。
七、创新新产业新业态审批模式。对自动驾驶、餐饮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审批模式,采取“沙盒监管”等包容审慎措施,加快新产业新业态落地、健康规范发展。一是适应餐饮机器人新业态发展,量身定制“一器一策”许可方案,梳理形成《餐饮机器人许可规范》,帮助企业建立符合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原材料供应体系,并颁发全国首张餐饮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实现机器人餐饮类新业态率先落地。二是升级发布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便利化措施管理政策,通过异地封闭场地测试项目豁免、异地测试能力互认、“关联主体”互认、分别就“三同”与“非三同”车辆优化申请流程等措施,为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优势打造更加开放友好的营商环境,便利化政策应用后每百台车辆最多可节约50%以上时间成本,降低近80%测试成本。
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聚焦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实施“亦麒麟人才”品牌工程,构建形成“产业升级基金+种子基金+科创基金+人才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的全链条政府投资体系,助力人才创办企业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布实施“人才十条”2.0版政策,为用人主体授权赋能,把人才评价主导权交给企业,最大程度发挥用人主体积极性。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集成电路等领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产业技术人才保障。
九、打造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示范区。聚焦重点“产业链”,整合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服务资源,创新建设高品质“服务链”,推动“政策服务、人才服务、金融服务、零碳服务、企业法规咨询、创新支持服务、‘走出去’服务、共享空间服务”八大功能在北京经开区“迎商中心”落地,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增值化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打造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示范区,进一步营造充满温度的普惠营商环境。
十、全面深化综合监管改革。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优势,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一是首创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统筹建设模式,打造“风险+信用”为基础、“分级分类+协同”为关键、“科技+共治”为驱动的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二是推行非现场“无感”监管手段,首创基于大模型的实验室智能监管场景,以技术应用实现闭环监管。三是打造“综合查一次”检查机制,深化“一码检查”提高非现场检查占比,提升执法监管效果。四是搭建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有效实现“一库汇聚融合,一端智慧执法,一网协同联动,一图指挥调度”,提升执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