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证券 > 正文

聚焦两会|对话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就是机会

2024-03-10 12:54:5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董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上一轮猪周期过后,行业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方面,规模化养殖占比明显提升,供给端企业“扛周期”的能力大幅上升,延长了猪价在底部运行的时间;另一方面,国内生猪价格体系日趋完善,收储政策、生猪产能调控和生猪期货的日渐成熟,都起到了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

对于上述变化和潜在的影响,国内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股份和他的“掌舵人”有着清晰的判断。

近期,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围绕其两会建议、行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生猪养殖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养殖成本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差距就是机会,就是我们的发力点。”他表示,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新路,不能走老路,需要对工艺、装备和产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才能开启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界定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秦英林看来,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会经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和价值创造三个阶段,而当前已经进入到了质量提升的阶段。

2021年末,全国生猪行业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已恢复至非洲猪瘟发生前的水平,生猪价格持续走低,行业整体进入低谷,从业者长期亏损。

秦英林指出,养猪从业者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向质量提升进发,从原来的向数量要效益变成向质量要效益,从原来的投资拉动变为靠创新驱动。

也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今年秦英林围绕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多项建议。只是,又该如何来定义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可以从三重价值来看高质量发展,从企业层面,需要更高效生产,生产效率更高、养殖成本更低;从市场层面,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更健康,更美味”的消费需求;从社会层面,节约资源效率,绿色环保可持续,最终通过技术创新支撑中国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

“过去养猪是靠勤劳辛苦,2010年到2020年是靠投资拉动、数量扩增。”秦英林介绍称,当前国内养猪密度大、疫病多导致养殖效率低,PSY、日增重、成活率等均还有进步的空间,此时便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突破。

这种依靠创新取得的进步,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此他给出的第一条建议是,坚定不移加大技术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向下扎根,从技术原点出发,寻求突破,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养猪技术水平。

“牧原既是创新的受益者,更是体验者,牧原30余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秦英林表示。

据他介绍,目前牧原已经探索出种、料、康、养、智、洁、宰等二十项钻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攻克了生猪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控、智能养殖、养猪环保等一系列难题。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技术与养殖水平更高的丹麦等国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

“生长速度、料比等方面,差距明显。”秦英林介绍称,比如成活率,大家都是养100头猪,养的好成活99头,养的差只能存活90头,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数字差异,是一车一车粮食的浪费。

差距就是机会,也是国内生猪养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当前养猪存在技术对生产的支撑还不够,需要持续地对技术深度挖掘,才能使生产走向国际一流水平。”秦英林指出。

牧原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饲料是生猪养殖的最大成本支出,占比达到60%左右,其中饲料中又属豆粕用量最大。

“现在大豆主要是依靠国外进口,每年进口有上亿吨的大豆,那么我们养猪就要消耗近四成。”秦英林介绍称。

由于国内养猪技术相对落后,国内生猪养殖业消耗的豆粕量远高于欧美国家。

为了降低饲料成本、降低养猪氮排放,牧原通过营养技术研发,研发推出低豆日粮技术。牧原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牧原饲料中豆粕用量7.3%,是行业用量的一半(行业水平约14.5%),2023年豆粕用量进一步降低至5.7%。

2021年,牧原开始向行业公开了低豆日粮配方技术,以带动全行业减豆。“推广到全国,预计可节省大豆进口2000万吨、节省土地资源1.5亿亩,降低行业养殖成本23元/头。”秦英林介绍称。

在今年的两会建议中,他还提出建议,支持、推进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推进豆粕减量替代,增强粮食安全保障。

合成生物替代,也是牧原多年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成果。

“合成生物的价值可观,牧原是同西湖大学合作一起把这个技术落地。”秦英林介绍称,我们通过对小品种氨基酸的生产,让小品种氨基酸的价格降下来,能够支撑生产应用,实现成本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生猪养殖行业存在一定的污染,作为年出栏6000万头的超大型养殖龙头,牧原对行业的示范作用巨大。这在秦英林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绿色环保也赋予了新的标准,“过去环保是不排污,现在要求养猪无臭气,未来还要更低碳节能。”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实践离不开公司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

“技术研发投入高,见效时间长,需要长期主义。”秦英林指出,同时从业者职业化技能提升难,几年时间才能成为一个成熟职业化技术工人,需要培养高级职业化技术工人。

为此他建议,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以产业问题、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