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高精尖!深市新材料龙头加速“革新”,直面全球竞争丨“深”话新质生产力⑪
编者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正迎来中央到地方的密集部署。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
顶层设计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作为生产力的载体,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产业方,已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实践,不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亦关乎国计民生。
即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将联合百余家深市最具行业代表性、技术创新实力的上市公司,推出《“深”话新质生产力》系列专题,共同探讨如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系建设。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新材料产业涉及先进玻璃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专业领域,是我国新一代国防军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基础原材料,支撑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共有142家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7827亿元,覆盖了锂电池新材料、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金属靶材、稀土功能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新材料行业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国瓷材料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锚定高精尖方向
2020年至2022年,创业板新材料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3.86%、45.54%、38.97%,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为32.06%。2021年、2022年实现整体营业收入2663.88亿元、3702.09亿元。
近年来,创业板新材料企业技术不断更新突破,带动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前进,为我国信息、制造、国防军工等产业带来革命性进展,也为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
以电子元件领域为例,三环集团作为一体化陶瓷电子元件龙头,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的道路。
“近几年,公司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和优化设计,研发各系列MLCC产品,在高容量、小尺寸两个技术发展方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介质层膜厚技术从5微米到1微米的技术突破和完全量产,堆叠层数达1000层以上,产品覆盖0201至2220尺寸的主流规格,在消费电子、工控、汽车等领域应用广泛,公司MLCC产品市场认可度得以逐渐提高。”三环集团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据其介绍,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自2020年至2023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2.39亿元、4.19亿元、4.52亿元和3.8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由5.99%增加至9.38%。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龙头中伟股份的电池材料体系(镍系、钴系、磷系、钠系)产品合计销售量超27万吨,出货量蝉联行业第一。
中伟股份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9.00亿元至20.00亿元,同比增加23.09%至29.57%;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15.10亿元至16.10亿元,同比增加36.15%至45.17%。
“我们形成了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四大核心材料业务,以高镍低钴全系列三元前驱体、高电压四氧化三钴、综合循环回收利用、原材料冶炼、材料制造装备为主要研发方向,同时积极布局磷系、锰系以及钠系技术路线,提高多样化、定制化、快速开发与量产的技术服务能力及产业化应用能力,做全做强产业链,竭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生态。”中伟股份相关负责人说道。
稳居国内动力电池电解液厂商第一梯队位置的新宙邦,其自主设计合成的电解液关键添加剂系列产品显著提升了电解液的性能,突破了国际专利壁垒,多家核心客户进行了积极评测,并且已经成功在国内外部分客户中得以批量应用。
再如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企业——光威复材,其目前已突破高模量碳纤维制备的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系列化碳纤维产品,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等领域。
“碳纤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工艺技术复杂,行业技术壁垒高,各应用领域工作环境的差异对产品要求不同,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对产品性能及质量稳定性有苛刻的要求,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材料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华南一家大型机构研究人士对记者说道。
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随着核心技术实力加强,大量新材料公司投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星源材质相关负责人便对记者表示,公司是第一家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的中国锂电池隔膜企业,目前产品海外出口量占比行业最高。
“从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来看,隔膜生产国家主要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虽然我国锂离子电池隔膜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是我国隔膜厂商已经凭借技术水平进步以及成本优势迎头赶上,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国内龙头企业产能规模逐步扩大、与国外一线锂电池厂商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隔膜出货量份额将继续增加。”星源材质相关负责人说道。
中伟股份相关负责人也介绍道,公司已将核心战略升级为“技术多元化、发展全球化、运营数字化、产业生态化”的“新四化”战略,“为更好满足国际市场对新能源电池材料迅速增长的需求,公司因势利导,全面推动全球化战略,通过原料全球供应和材料全球制造,形成安全稳定的供应链和全球范围的批量交付能力。”
展望后市,多家受访新材料上市公司均对所处赛道保持乐观,并表示将抓住行业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宏观经济波动等影响,电子产品行业整体需求有所放缓。但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受益于5G技术广泛普及、汽车电子、工业电子、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叠加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随着下游行业需求逐步复苏,预计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将迎来恢复增长。”三环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指出。
湖南裕能相关负责人说道:“在国家‘双碳’战略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引领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储能行业得到了全方位支持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行业展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有力带动正极材料行业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销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已然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储能方面,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34.5吉瓦/74.5吉瓦时,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凭借优异的安全性、经济性等特点,助推其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广泛应用,磷酸铁锂应用占比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