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证券 > 正文

创新求变、并购整合 深市医药生物产业“量”、“质”双提升丨“深”话新质生产力⑫

2024-03-11 14:53: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坪

编者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正迎来中央到地方的密集部署。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

顶层设计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作为生产力的载体,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产业方,已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实践,不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亦关乎国计民生。

即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将联合百余家深市最具行业代表性、技术创新实力的上市公司,推出《“深”话新质生产力》系列专题,共同探讨如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系建设。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作为塑造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之一,生物医药产业一头连着国家大计,一头连着百姓民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更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培育发展离不开创新发展,更离不开资本与产业的高效协同。

深市共有250余家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合计8460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917亿元。截至目前,深市已有133家医药生物行业公司通过业绩预告、快报或年报等形式披露了2023年度经营业绩,预告净利润上限合计达到286亿元。

 以“创新”攻坚关键技术

生物制造作为首次被写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兴产业之一,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在食品、医药、材料、化工及能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加快渗透,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

根据经济合作组织预测,到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全球工业生产总值的35%。

在行业龙头企业看来,医药生物产业要发展,关键还是“创新”。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坚持创新。”智飞生物副董事长、副总裁蒋凌峰表示。

“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投资孵化为补”是智飞生物的创新策略,“项目来源国际化、项目选择精准化、项目开发管道化、项目生产本土化”是其发展思路。目前,公司拥有超过900人的研发团队、超过1200人的生产团队,同步开展数十个在研项目的研究开发。

在持续的投入之下,智飞生物的产品矩阵新品种不断涌现:全球首个上市、国内首款获批紧急使用的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智克威得;国家I类新药、被世卫组织推荐用于诊断结核感染宜卡;近百年来全球首个上市的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发病的免疫制剂微卡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探索新的技术、工艺以及管理创新,以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客户的需求。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企业可以形成技术壁垒,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华兰疫苗董事长安康也指出。

他举例指出,公司所处生物制品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公司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5%的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形成了研究一代、开发一代、贮备一代、生产一代的延续型发展模式。多年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5项等等重点科研项目,这都为公司下一步不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医疗器械产业出身的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医学董事长、总经理袁玉宇亦表示,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等问题。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立足医疗器械创新领域,新质生产力应该是通过技术上的创新、生产要素配置上的创新,带来高质量的生产力,能够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带领我们国家产业不断提升,让老百姓享有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生活。新质生产力依赖创新技术和创新方向,我们希望有更多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投入和培养。同时资本的供给对创新也非常重要,包括市场对于创新要有更加容错的环境,鼓励大家更有动力、更有激情去尝试,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袁玉宇说道。

医药产业质、量双升

在技术升级和研发模式创新的加持之下,生物医药产业迎来“质”与“量”的双提升。

根据IQVIA统计并估算的数据显示,在2020-2022年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维持着增长趋势,到2022年达到了14769亿美元,同比增长6.0%。

当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也完成“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实现高速发展。

以创新药为例,我国2011年以来批准上市的创新药达到510个品种,其中本土企业创新占三分之一;全球范围在临床研究状态的药物13537款,中国企业原研或者参与开发的4774款,占全球3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在药物研发管线规模方面,从中美两国的药物研发管线规模来看,近年来我国药物研发管线规模展现出蓬勃增长的态势,从2015年开始,中国药物研发管线整体增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均超过30%。

随着国内药企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踏上“创新转型、扬帆出海”的新赛道。除了向海外直接出售商品,国内药企还通过对外出售专利许可(License-out)来开拓海外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3年我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至少发生120起,合计交易总金额接近850亿美元。2023年我国创新药企业对外授权合作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发生70项License-out交易,较2022年增长32%;已披露的交易总金额超过465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69%。

新产业副总经理兼董秘张蕾向记者介绍,公司所处的细分领域为免疫诊断,主流技术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该技术早期主要由外资品牌垄断。自公司打破进口垄断以来,国产头部厂商持续通过产品迭代升级获得中大型医疗机构认可。公司凭借新一代高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日益丰富的试剂菜单,打破了外资品牌在大型医院的长期垄断。

乐普医疗公司董事会秘书江维娜也指出:“公司内部搭建了医工结合的底层研发技术平台,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依托于内部技术平台,公司搭建了丰富的创新研发管线,保障后续推广销售顺利进行。”

据其介绍,截至2023年6月30日,乐普医疗累计申请专利1966项,国内外上市产品600余个,NMPA批准的II、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94个,美国FDA 认证33项,欧盟CE认证239项。

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也对记者说道,贝达药业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看家本领和发展之道。20多年来,通过自主创新,一次次打破进口药垄断,在医药领域实现自给自强。

“我们成功研发上市的5款新药,都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研的新药项目同样如此,我们还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推进创新药国外临床研究及上市,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多做新贡献。”其指出。

并购整合实现持续增长

3月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特点。

事实上,并购整合也是医药龙头们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

丁列明坦言,产品管线是医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医药企业并购重组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有利于充实企业的产品管线,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贝达一直在认真学习并购重组的相关法规政策及案例,同时也在逐步完善重大项目的评估机制,在有合适的并购机会时,期待能有效运用并购工具,吸收消化优质潜力项目,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丁列明说道。

袁玉宇则提到,公司目前尚未开展并购安排。“不过我们深知公司所处的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并购整合,所以公司在坚持内生式增长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产业并购整合的规划。开展并购重组能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公司将结合产业发展、企业战略需求,积极研究运用资本市场工具的可行性,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市场规模及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公司更重视协同,会依据区域发展差异、行业的协同性等方面挑选合适的投资标的。”袁玉宇说道。

2023年11月,智飞生物与智睿投资、张高峡就收购宸安生物事项达成了《股权收购意向性协议》,拟通过此次交易,将宸安生物注入公司体内,公司业务版图延伸覆盖至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类疾病领域,同时公司亦将由此进入治疗性生物制药领域。

国际生物制药巨头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等方式,布局生物制药关键领域,增强了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我国也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投资并购实力的民营生物制药企业。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具体政策文件,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取先进的研发技术、创新专利、产品管线,强化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实现更优更好发展。”蒋凌峰表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