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论道·两会观察 | 中小企业要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取暖”
郭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回答记者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提问时,提出要在已经建成的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上,2024年要再建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过去两年建成的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我国培育12.4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过程中有效发挥了“促融通”的作用,尤其是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我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如果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一个赛道,跑好这个赛道,需要系统思考,做好预备、起跑、途中跑、冲刺跑的不同阶段工作,实现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2035年目标。其中,持续建设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贯穿这个赛道的核心内容。
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通发展,便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赛道的起跑“预备”工作。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要从两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以国际化视野和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锚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二是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研发优势,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上布好局。只有做好了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为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找好方向,搭好平台。此次金壮龙提到的“政府搭建一定的平台,让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就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通发展的题中之义。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壮大区域产业规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赛道的起点。“预备跑”枪响之后,能否顺利起跑,主要取决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通发展是否能布局成功。遍布全国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小企业的“抱团取暖”提供了现实基础,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还需要做好筛选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才能实现“暖度更高”的效果。河北滦州市早在2014年依托当地雄厚的管材产业基础,就实现了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向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转变;为了提升佛山家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佛山家居产业联盟在2022年成立,塑造了“有家就有佛山造”家居产业IP。
“抱团”的起跑只是开始。通过“头雁领航”带动“众雁齐飞”,实现链主、链属企业携手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赛道的“途中跑”,也是决定中小企业发展“耐力”的关键。链主企业作为头雁,即为链属企业领航,也为其赋能。成都的新都区依托成飞集团,打造的“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模式,推动了成都航空产业园取得长足进步,促进了航空产业版图在成都的落地生根,成飞集团为众多的中小企业输出技术管理和标准,既为这些中小配套企业在科技上赋能,又实现了二者的协同发展。
通过“建圈强链”,依托壮大的产业规模,实现产业能级的提升,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赛道的“冲刺跑”。在迈向2035年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进程中,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其他等重点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些地区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推动中小企业从“小而全”向“专精特新”转变,进而提升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从量变到质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以深圳为例。这座城市既有众多基于科技、人口、资金和地理区位优势的资源禀赋,但其中最亮眼的是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组成特色产业集群,而众多的产业集群正聚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种基于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禀赋所构建的产业金字塔,能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就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只手的配合上,通过系列举措,以公共产品的供给为视角,在不同区域布局“大国重器”,推动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速形成,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