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上汽软件能力开发新平台,上汽奥迪差异化之路能否走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左茂轩上海报道
上汽与奥迪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靴子落地,继2023年7月签署深化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后,5月20日,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针对中国市场联合开发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并基于该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
首批合作打造的车型将是三款纯电动车型,覆盖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首款车型则将于2025年上市,产品上市周期将大幅缩短超过30%。
“奥迪汽车拥有强大的高端车型产品定义、整车研发和工程技术能力,上汽集团智能电动创新技术行业领先,双方将通过此次合作携手赋能上汽奥迪的未来发展。”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表示。
上汽奥迪试图通过强化本土化合作,在强调奥迪的DNA和品质的同时,补强在智能化等领域的不足,加快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和一汽奥迪形成差异化。
事实上,当前,以BBA为代表的高端汽车品牌在中国智能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略显不足,尤其是不少本土企业强化智能化及自动驾驶等标签提升品牌科技属性,搅局高端市场。
上汽奥迪是第一个选择与中方合作伙伴深化合作,借用中方力量联合开发全新的本土智能纯电车型的高端品牌。这既是机遇,同样也颇具挑战。
增效降本
据了解,来自奥迪的宋斐明将担任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推动合作落地。
“我们将共同推进开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工作。随着双方倾注各自核心优势,我坚信奥迪将充分利用‘中国速度’和市场创新活力,持续塑造未来高端电动出行。”宋斐明表示。
5月20日,宋斐明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双方之所以达成合作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首先,中国电动车市场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电动汽车市场,奥迪目前采取了全面电动化转型的战略,中国市场将会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其次,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拥有着更高的期待,对于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并且更加乐意去追求潮流,需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上汽有中国最好的零部件体系,有最好的电动化的合作伙伴。上汽背后所带来的,是中国电动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奥迪看中的就是这个机会。”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具体而言,上汽旗下软件公司零束科技将在全新的“智能数字平台”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车将配备行业和全球顶尖的软硬件及电动性能,更流畅、更友好的智能交互体验。”零束科技CEO李君表示。
事实上,上汽集团一直是强调将“灵魂”(即智能化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车企之一。在过去多年,一直在坚持全栈自研的基础上对外进行合作。
当然,除了本土的智能化技术之外,当前,外资品牌在进入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还面临两个巨大挑战: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在全球领先,相关产品需求的变化更快,车企必须加快产品和技术更新迭代的能力;在“价格战”的持续推动下,车企也必须推动成本的下降,才能够拥有市场竞争力。
这就要求外资品牌既要优化效率,又要降低成本。
贾健旭表示,开发提速实际上需要三个很重要的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合作伙伴、生态伙伴共同参与开发;第二,开发工作从原来的“串联”改为“并联”;第三,充分运用开发系统的数字化。
“原来的很多豪华品牌的电动车是油车改的。一个不彻底的电动化平台,它的成本是一定是高的,它的消费者体验一定是有缺陷的。”贾健旭表示。
在贾健旭看来,汽车行业如今的降成本已经不是过去的降成本,所有的创新要围绕降成本。
“今天大家一谈到降本,脑子一反应就是偷工减料,但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时代了,必须彻彻底底地电动化,彻彻底底地根据分析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贾健旭说。
错开“南北”竞争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上汽奥迪整体交付量突破1.2万台,同比增长约430%。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上汽奥迪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市场规模仍然偏低。
作为“BBA”三大德系高端汽车品牌中唯一在华拥有两家不同合资伙伴的品牌,上汽奥迪2021年4月成立,对比产品矩阵相当完善的一汽奥迪而言,本身的成长空间存在一定局限。
上汽奥迪的做法是,从品牌、产品、销售服务多个领域发力,通过更年轻、更新潮的科技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定位,且与一汽奥迪形成一定的差异化。
显然,此番全新平台的开发合作,也是上汽奥迪与一汽奥迪进一步形成差异化的尝试。无论对于奥迪全球还是上汽奥迪而言,都有着相关诉求。
不过,上汽奥迪自成立以来与一汽奥迪之间可能存在的竞争,备受外界关注。这个话题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时代仍然存在。
对于奥迪与上汽宣布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和奥迪一汽的PPE项目产品差异,贾健旭表示,PPE是全球平台,全新的“智能数字平台”是在全球架构下为中国消费者新能源和智能化需求量身打造的,并且在产品上专注不同级别的车。
“我们要把一个高端品牌重新立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南北奥迪’互相掐架,我们互相去‘卷’,毫无意义。”贾健旭说。
宋斐明也表示,即使存在竞争,一定是针对外部的竞争,而不是内部的竞争。会对产品进行更加差异化的细分,更好地突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