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评论丨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7-27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环境等条件各不相同,因此,采取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因地制宜意味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发展策略,不失时机发展新质生产力,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重在因势利导,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二是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基于不同地区需求和条件存在的差异,促使企业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三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各地需要对自身的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各地还需要注重创新与协同。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协同则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可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作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与现实路径,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力体系的革新与跃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基本特征是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高技术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包括数智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前沿领域应用;高效能体现在对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流程精简高效及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需立足“战略母产业”构建数智竞争力以促进数实融合;高质量指产品或服务高标准、严要求,应持续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进一步讲,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科技创新,更需要与之适配的管理理念与制度创新,即通过改革释放活力,培育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治理体系,推动经营主体及整个经济体的高效运作与持续创新。一方面,应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普惠政策,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产学研用各个层面的联动。尤其要加强“用”这一层面的工作,形成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通过科研院所的研发、企业的转化应用、市场的检验反馈和政策的引导支持,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要继续扩大开放,注重引进来消化吸收,走开放式创新之路,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科技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也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深化了低空经济领域的国家战略高度。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符合创新引领、数实融合、高效便捷、绿色低碳、产业协同等新质生产力的共性特征,正在成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新兴赛道,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低空经济涉及航空运输、无人机服务等多个方面,其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能够带动多个相关产业提质发展。应充分认识到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