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正文

【地评线】金羊网评:擦亮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底色

2024-08-01 19:59:25 金羊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筑牢民生保障“强堡垒”。民生工作到底是什么?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诸如让老人在家门口助餐点吃上“暖心饭”,让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度暑假,让好日子里新人如愿领到红本本……民生工作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而这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背后,是一个个日常而又细微的服务,一项项解难题而又增实效的改革。随着社会发展,民生需求日益多元和复杂,其系统性也日益凸显,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诸如聚焦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帮扶,公共就业服务发力攻坚,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从就业、养老等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找准民生改善“发力点”。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决定》直面民众日常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让民众“病有所医”;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落实“学有所教”;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筑牢“幼有所育”的基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也正由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的务实举措,彰显出新一轮民生领域改革的温度和力度,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挑起民生发展“为民担”。全面深化改革,贵在共奋斗、聚合力。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作为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伟业,其成功推进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2000多个改革方案,都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将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作为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管是从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到民生保障的“人间烟火”;还是从基层民主的“细流成河”到社会公益的“携手之路”……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抓好改革落实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大局观,必须在全面上下功夫,在深化上用实劲,明确改革的目的、扛起改革的任务、掌握改革的方法,以众志所向、众力所举构筑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为改革事业“添柴助燃”,把“一盘棋”下好,实现民生服务“零距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的“民生施工图”因应了“民之所切”。“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部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广大党员干部就要持续推出民生所系、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以指标为先导、以对标找差距、以目标为要求,擦亮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底色,高质量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金羊网文/唐代远)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