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巨头互通,让互联网回归互联
特约评论员 陈白
时隔11年,淘宝、微信终于正式实现互联互通。淘宝天猫9月4日发布公告,称为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淘宝计划新增微信支付能力,并于意见征集结束后,进行平台规则调整。据报道,本次调整将覆盖全体淘宝和天猫商家。随后,微信、支付宝等多个相关主体都对此予以了确认回应。
淘宝和微信,是我们在数字化生活中常见的重要工具。而他们之间的互通,对于所有互联网用户来说毫无疑问都是一件好事:用户终于不用因为不同公司而被迫进行无意义的多余操作。
互联互通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一个阶段性主题词。互联网建立之初,企业们都本着互联互通的要义开始布局。但随着商业触角不断延伸,巨头构建出纵横交错的生态系统,也在多个垂直领域呈现出集中趋势。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核心业务,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竞争对手的访问,导致用户在使用不同平台的服务时面临诸多不便。
不过,随着互联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经营方式开始受到质疑。一方面,它限制了市场竞争,不利于创新;另一方面,它损害了用户体验,阻碍了信息的流动。这不仅导致了用户不断“吐槽”,也引发了监管的关注。
但事实上,推动互联网大厂之间互联互通的底层动因,不止是源自监管的要求。从市场层面来看,随着用户规模增长见顶,互联网的新增流量红利已基本消失,在增量用户转化成存量用户后,当前平台和公司想要突破增长瓶颈,简单依靠自身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不够,加强互联互通、推动生态共享,已是各方寻求增量的必要之举。
实际上,不仅仅是阿里和腾讯,百度、美团、支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多家行业主要公司都在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加之最具有标识性意义的AT两大巨头之间的生态重新连接,这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参与者们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主体,各个大厂相互之间更多应该是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也正因此,无论是出于监管考量还是行业市场变化的要求,以往的割裂与对抗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显然是一场没有结局的零和博弈,而在未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大厂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才应该是更优的战略选择。
除此之外,互联互通的另一个关键突破点在于数据的互联。当下来看,数据正成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外最先进最广泛使用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共识。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已经正在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数据的应用已经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数据产业更是成为了冉冉升起的新兴行业。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只有融入经济社会活动中,数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各大互联网公司及其平台来说,只有走出数据孤岛、实现开放链接,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来自数据之间的交互红利。这也进一步要求各个产生数据的平台之间,能够加强沟通与协作。
在智能化时代来临之际,平台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一定也会给更多的实体产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化学反应,这有助于推动未来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