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着力打造合成生物产业战略新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闫启常德报道
1月9日,“科创·柳叶湖”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常德举行 ,超300名学术专家、省市领导、科研人员、投融资机构代表、产业链企业代表齐聚柳叶湖畔,常德再次成为全国合成生物产业界目光聚焦的“顶流”城市。
此次大赛的获奖项目在得到奖金激励以外,还将获得常德产业资源对接、人才发展奖励、股权投资、银行贷款授信等额外政策扶持。据透露,本次参赛企业中,已有33家企业意向落户常德。
本次大赛不仅涌现诸多合成生物领域的优质创新项目,还在科研、产业、基金等多方面促成一系列成果落地。
科研合作领域,常德市人民政府分别与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长沙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常德与顶尖科研力量紧密相连,在人才联合培养、前沿技术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
产业基金上,国投创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湖南财鑫集团三方携手,完成了国投生物制造基金签约。
国投创合生物合成制造基金合作签约现场
此外,常德经开区、安乡县与涉及生物饲料、生物环保材料等热门领域的9家企业现场签约落户,带着前沿技术扎根常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全面保障生产要素,常德打造合成生物“新饭碗”
常德地处湘西北,不仅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而且发展未来产业的科技研发资源也并不富集,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高地的底气来自何处?
其实,从生物医药企业位列全省第一方阵、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全省领先,到拥有亚洲最大的甾体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常德在生物制造领域已深耕多年。同时,常德探索出的“飞地研发+常德生产”的新模式,在市外设立研发机构,通过人才引进、资源共享和成果孵化等方式,实现研发与生产的分离,也为常德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高地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12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常德调研时指示:“下决心把合成生物制造这个产业谋划好、推进好,帮助常德人民在烟草产业以外再找到一个能够端在手上的饭碗。”2024年9月发布的《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中也明确提出,“将常德经开区打造成我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
常德市委书记罗毅君表示,通过组建工作专班、成立专家团队、编制产业规划等一系列“组合拳”,常德在发展合成制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常德新招引落户项目39个,全市合成生物制造相关企业达到35家,产值达到125亿元。
常德市委书记罗毅君
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此次大赛落户常德的企业之一,计划投资约5.5亿元建设年产300吨高端绿色活性原料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司美格鲁肽原料及中间体,以及多肽、糖元类化妆品原料,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0亿元。
瑞德林生物于勇表示,“珠三角、长三角当下有很多优秀的生物合成企业正处在产业化阶段,但是在这些地区无论是人工还是各种生产的要素来说,成本会相对高出很多。作为我们企业来说,相比一事一议的短期扶持政策,长期从各种生产要素上切实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更能让企业持续发展受益。”
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常德出台了《关于落实<常德市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实施细则》。据了解,常德经开区合成生物学产业园立足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需求,全面保障、优化企业发展要素,产业园内蒸汽价格将低于省内平均水平25%,工业水价可低于市政自来水价格40%,压缩空气成本将低于省内平均水平17%,企业用电成本可降低15%。
而在金融服务上,常德除了与国投集团合作搭建20亿元合成生物制造基金,2024年12月还成立了50亿元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投资母基金,该基金通过FOF+直投方式,撬动市场化、专业化投资机构的项目资源,为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寻找优质招商项目。
“常德将着力打造高成长企业集聚的制造谷,依托链主企业,以大带小、引新育优,重点培育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到2028年引育链上企业100家以上,产值达到300亿元。”罗毅君介绍。
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各地奋争生物产业战略新高地
合成生物学源于基因组学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逐步落地,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生物制药、生物肥料、工业化学品、生态农业等领域。据麦肯锡报告分析,预计在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8至3.6万亿美元,到 2025 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生物制造的产品可以覆盖 60%化学制造的产品,并在继续拓展边界。而应用最清晰的医疗健康领域每年受到的直接经济影响在未来20年内达到0.5至1.2万亿美元。
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助力产业发展,“十二五”国家提出对生物制造技术的支持,“十三五” 国家将合成生物技术列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尤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合成生物技术正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流”选择。
国家层面政策之外,“十四五”以来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河南、湖南、山东、新疆等多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支持、规范类政策。 例如,《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产生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产业亟需核心关键技术,引育不少于5个合成生物学领军团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合成生物学领域作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实施研发专项,以及加速建设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深圳市更是从2021年起,陆续推出多条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
2024年,生物制造更是被写入《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国家开发投资集团首席科学家、国投集团生物专班副组长李寅看来发展生物制造的重要战略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制造改变了物质生产的方式,原来我们的蛋白质、油脂、糖、香精香料等各种产物都是通过种植或者饲养的农业方式生产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合成生物技术以工业生产的方式来生产。这个过程带来了生产效率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生物制造改变了物质生产的路径,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社会仍处在以石油、煤炭为主要生产原料的资源依赖社会,化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其生产工艺仍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安全问题,而通过生物制造让化工行业涉及到的能源、材料、化学品、化学药、农药等产品的生产路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合成生物制造是将生物体的功能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核心在于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和加工,作为一种新型制造范式,为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在在双碳减排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下,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更具备重要战略意义。
另外,人工智能对于生物合成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应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提升研发效率的同时研发成本也不断降低。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元件工程、基因路线、代谢工程、基因组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2024年诺贝尓化学奖授予了AlphaFold的开发者,这种人工智能模型可以根据氨基酸序列高精度预测蛋白质结构,被视为将蛋白质研究带入更广阔生物分子领域的关键工具。
产业方兴未艾,企业“打铁更需自身硬”
回顾中国合成生物的发展,从坐“冷板凳”到突然爆红,再到回归理性,不过数十年的事情。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来看,从2017年到2021年的5年间,合成生物行业的融资热度不断提高,从5100万美元攀升至19亿美元,但自2022年以来逐渐降温。前几年仅靠技术概念就能融资的情况已经不再上演,这背后是股权投资市场大环境影响下,投资机构整体投资更加谨慎,更偏好那些真正能够产业化落地产品的项目才能获得市场化资金的青睐。
面对行业在股权投资市场的遇冷,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罗巍表示:“合成生物产业是未来发展发向的正确性已是共识,但每个行业的发展都其规律。在全球范围来看,合成生物行业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一个新产业的发展前期一定会经历一个不断沉淀、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个产业发展完全靠市场化投资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市场化投资机构对于行业热情有所减退,但我们的各地政府,央企国企都在积极地执行国家战略,也包括我们的创新中心,一开始就计划成立自己的配套基金用以支持中心的企业发展。”
可以看到,2024年全国各地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合成生物企业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4月,深圳成立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初期规模15亿元;6月,常州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正式落地,基金矩阵规模超20亿元;8月,安徽首支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子基金国投安徽生物制造基金签约设立,基金初始规模20亿元;9月,无锡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母基金成立,出资规模40亿元;10月,潍坊生物制造创业投资基金宣布成立;12月,常德50亿元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投资母基金和杭州10亿元规模的生物制造产业基金几乎同时成立,天津也发起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生物制造产业创投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安徽、杭州、常德成立的生物制造产业基金的组建,都有着国家开发投资集团的身影,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2024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央企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国投集团作为央企,2022年6月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央企产业焕新行动中被点名为培育发展生物制造产业的牵头单位,从此投入到生物制造的产业洪流中来。
国投集团所做的不仅是参与到各地的合成生物基金中,2024年12月注册资本为60亿元的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在天津揭牌,该研究院以技术研发、股权投资、成果孵化等方式,支持酶制剂、氨基酸、营养食品添加剂、功能糖等合成生物学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李寅介绍,“国投集团正在从初期的产业链到中期资本链,再到创新链的融合布局,长期推动合成生物产业的生态建设。”
在国家、政府、国央企各层面的支持下,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企业自身具备硬实力。李寅指出,“技术成果的突破只是完成了0到1、1到10 的过程,企业更要关注产品做出来之后是否能卖掉,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这才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罗巍提醒合成生物企业的创始团队一定要有重视商业化的意识:“合成生物行业和互联网经济有很大区别,互联网时代创业有很多非技术出身的团队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也能取得成功。但合成生物行业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基于某一项科技成果转化来的。这就造成创始人往往技术方面非常强,在商业化上相对会成为短板。商业能力没有速成班,不是去上MBA,去听几场讲座就能把过去几十年根深蒂固的科研思维给转变过来,还是要经过真正市场的摔打和锤炼。”
李寅建议,“销售走在前面的‘贸工技’的模式更利于当前大多数企业发展,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甄别,去指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他强调,“这是基于当前我国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阶段决定的,现在更多的是在做一些替代性的产品。但未来中国要在全球范围和欧美领先水平竞争,一定是要走‘技工贸’路线,依靠颠覆式的创新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