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四季度GDP超出预期,全年平稳收官
温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静文(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为全年最高增速,扭转了连续两个季度放缓的局面。季调环比增长1.6%,较上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全年GDP同比增长5.0%,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回顾2024年的经济运行,一季度开局良好,二、三季度连续放缓,2024年9月底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四季度超预期好转。之前由于2024年11月主要经济指标回落以及12月制造业PMI走弱,市场倾向于认为四季度GDP增速大致落在5.1%左右,但实际结果却超出市场预期。结合2024年12月数据来看,应主要由于出口、消费和基建投资的亮眼表现。
首先看出口。2024年12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10.7%,仅次于10月,为年内次高水平。另一个相关指标显示,2024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名义增长8.8%,为年内最高水平。2024年12月全球制造业PMI降至荣枯线以下,外需略有放缓,但我国却出口明显走强,或源于2025年春节较早以及特朗普即将就职两大因素驱动的出口订单前置。
其次看消费。202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高于上月的3.0%,其中餐饮收入增速回落,但商品零售增速则由上月的2.8%回升至3.9%。近期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在低位,消费意愿并未明显提升,在此环境下消费之所以能够反弹,应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截止前耐用品需求集中释放有关。最为典型的,就是12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增速从上月的22.2%升至39.3%。
最后看基建。2024年1~12月狭义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同比增长4.4%,回升至9月以来最高水平。而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则由9.4%回落至9.2%,两者一涨一落,显示出水、电、燃气等中央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放缓,而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应同化债政策落地之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缓解,有余力支持基建投资有关。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项动能指标回暖的同时,另外两项则在放缓,反映出经济内生动力尚待稳固。
其一是制造业投资。2024年1~12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2%,较1~11月放缓0.1个百分点,为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制造业投资通常与出口同向变动,但12月出口增速反弹,却并未传导至制造业投资,或反映出企业对于下一阶段的出口仍然谨慎。因为一旦特朗普加征关税政策落地,“抢出口”窗口关闭,则未来出口增速较大概率趋于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制造业企业扩大资本开支的意愿。
其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2024年1~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4%,降幅较1~11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新房价格有所企稳,市场销售持续活跃,房企的资金来源不断改善,但对开发投资的传导却并不明显,原因主要在于库存压力继续上升、去化周期仍然较长的背景下,房企拿地和新开工的意愿不足,进而拖累到开发投资增速。
可以看出,2024年12月份短期利好因素叠加,推动经济超预期走好,但其中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仍然存在,还需政策作出更加长远的考量和细致的应对。
一是如何应对外部不利冲击。特朗普即将上任,其“对内减税、对外加税”的政策已提上日程,我国无疑将会首当其冲。目前市场倾向于认为,特朗普不会一次性把关税加到位,而是以其作为筹码渐进加征。这种情形下,我国出口具有一定的缓冲期,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困境,未来需双管齐下,在拓展出口目的地的同时积极在国内消化产能。此外,特朗普政策将会抬升美国通胀预期,抑制美联储降息空间,进而导致美元走强、他国货币走弱,这会对我国货币宽松的空间形成掣肘。如何在内外部平衡之间做好协调,也需要决策层谨慎应对。
二是如何消化房地产库存。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仍高达7.53亿平方米,为历史次高水平,去化周期仍然较长。如果库存不能顺利出清,则会继续影响企业拿地意愿和地方卖地收入,继续拖累经济增长。此前中央已明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用于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效果尚不明显。2025年,应尽可能引导地方政府把专项债用于收储等政策落实到位,甚至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出手来统一收储并改成保障性住房。
三是如何做好政策接续。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收到良好效果,共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特别是在截至日前带动一波消费脉冲。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已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补贴范围扩大至手机等电子产品,中央财政也已预下达补贴资金,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不过,考虑到耐用品在更新之后通常若干年内都不会有购买需求,因此后续政策效果或将逐渐减退,促消费还应在扩大就业、改善收入等方面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