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专访社科院依绍华:“以旧换新”推动经济正向循环 各地方可出台差异化补贴方案

2025-01-18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頔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多部门接连下发通知,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该如何看待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对内需和消费的带动作用?2025年居民以旧换新的消费潜力还有多大?要如何对补贴资金进行优化和监管?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她指出,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内需和消费,可以将资金从需求端传导至供给端,让企业从中获得利润和收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改善劳动者收入,从而推动国民经济进入正向循环,也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还本付息创造有利环境。

她建议,下阶段在政策具体实施中可以考虑加强两个领域的部署和实践。一方面,在国家统一的以旧换新、购新补贴基础上,各个地方要结合自身区域经济特点和财政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差异化的、针对性的补贴方案。另一方面,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支持企业建设回收废旧产品的逆向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完善相关资源回收标准和政策,畅通以旧换新经济循环。

依绍华。资料图

今年财政支持力度应该高于去年

《21世纪》:今年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你看来,需要财政补贴如何“加力”?

依绍华: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通知已经提出,继续向地方直接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从去年已经取得的成效看,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内需和消费,可以将资金从需求端传导至供给端,让企业从中获得利润和收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改善劳动者收入,从而推动国民经济进入正向循环,也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还本付息创造有利环境。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2025年可以提高赤字率释放财政政策的施策空间,从而使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来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但我对此并不认同。因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并非财政的常规操作,而是一种例外情况,因此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更为适宜。

目前,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我认为,今年财政支持力度应该高于去年,在补贴使用过程中,要避免资金沉淀和挪用,建议加强社会监督,申请程序、审批流程和使用流向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可以组织专家、专业人士参与国债资金使用监督。

《21世纪》:今年政策提出要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扩大家电产品补贴范围等。这些扩围的品类选择有何考虑?你怎么看扩围对拉动内需、提振消费的作用?

依绍华:此次扩围的微波炉、电饭煲等家电产品,可谓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将这些品类的电器加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范围,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让更多消费者参与到消费品以旧换新中来,分享到补贴的红利。

此外,在汽车领域,加力扩围的以旧换新政策也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可申请报废更新补贴的旧车范围。有市场分析测算,截止到2024年底,国四排放标准符合报废条件的车辆约有1200万辆,未完全置换更新的国三排放标准留存车辆约700万辆,这意味着2025年汽车报废更新的空间进一步释放。

《21世纪》:此次政策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购新补贴与以旧换新补贴在政策考量和政策执行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要选择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这些产品?6000元的价格约束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依绍华:手机等数码产品具有普及程度高、单品价值高、更新频率高、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实施购新补贴,不以“交旧”为前提,作为一项惠民生、促消费的政策,有利于降低购置成本、提高百姓生活品质,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也有利于激发产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也要注意到,手机属于比较私密的个人物品,如果也按照“交旧换新”的方法实施补贴,会增加消费者对于隐私安全等方面的顾虑。此外,当前很多消费者也同时需要两部手机,这些实际情况与需求最终催生出了购新补贴政策。

以6000元作为价格约束,主要是为了加强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补贴对于消费的带动效果。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6000元以上的产品均属于高端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品牌溢价,而愿意购买这类产品的消费者往往价格敏感度较低,以500元为上限的补贴恐怕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因此,将补贴范围定位于中低端产品,有助于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支持中等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得到补贴。

预计今年以旧换新将保持较高增速

《21世纪》:有观点认为,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已经较为充分挖掘了市场潜力,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边际效益会明显递减。你认为今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消费的潜在空间还有多大?怎么看居民对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

依绍华:消费是当期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的函数。需要注意的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出近一年来,政策效果体现明显作用的时点出现在2024年第四季度,不仅因为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力显效带动消费,同时也与政策的传播与接受程度有关,因此随着政策推进,会打消很多潜在消费者的顾虑,从而释放出较大的政策红利空间。

今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加码,扩大换新商品范围,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了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尤其是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方案推出,突破以往收旧换新的限制,能够更好释放政策红利。预计今年以旧换新将保持较高增速,加上服务消费,总体增幅将高于GDP增速。

《21世纪》:对于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下一步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哪些?你还有什么政策建议?

依绍华:此次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既简单明确又完整全面,近期商务部细化实施文件也在陆续出台中,下阶段在政策具体实施中可以考虑加强两个领域的部署和实践。

一方面,在国家统一的以旧换新、购新补贴基础上,各个地方要结合自身区域经济特点和财政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差异化的、针对性的补贴方案。比如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考虑将血压计、血糖仪等银发经济产品纳入补贴范围。

另一方面,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支持企业建设回收废旧产品的逆向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完善相关资源回收标准和政策,畅通以旧换新经济循环。

加强技术手段监测

《21世纪》:你是否担心以旧换新会出现资金空置或资金不足的情况?

依绍华:从政策设计的初衷看,如果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全部用完,那么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必定已经带动了较大规模的国内消费,这并不值得担心,这时候政策效果就会显现,带动国民经济循环转向正常轨道。

需要防范的是资金空置的情况,也就是地方在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为居民消费做好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宣传引导和程序优化,让消费者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应知尽知,并且能够了解申领补贴的具体操作方法。

《21世纪》:从实践来看,“先涨价后打折”等套取补贴资金的情况屡有发生,也有企业反映参与部分地方以旧换新工作要承受较大垫资压力等。对于资金支持的优化和监管,你认为还要采取哪些措施?

依绍华:此次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特别强调,各地区不得以销售额、垫资能力等为由限制经营主体参与,要一视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册地、不同规模经营主体参与活动。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各地区结合实际预拨部分资金到相应支付平台或经营主体,提高资金清算效率,降低企业垫资和经营压力。

通过优化补贴流程和参与门槛,将会带动企业参与此次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技术手段监测。当前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可以考虑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进行技术监测,及时对异常补贴行为进行纠正,并据此评估政策落地实际效果。建议采集大型零售企业、电商平台等以旧换新参与主体的历史数据作为依据,监控换新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情况,对异常价格上调行为进行重点监测,及时给予干预并做出处罚,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