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联:预计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6%,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

2025-01-25 08:1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1月2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2025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计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0.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左右;2025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15.5亿千瓦左右;预计2025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超过4.5亿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3亿千瓦,煤电所占总装机比重2025年底将降至三分之一。

中电联表示,2025年我国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将为我国电力需求增长提供稳定支撑。但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贸出口形势以及极端天气等方面给电力消费需求带来不确定性。预计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华东、西南、华中、南方区域中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需形势紧平衡,通过增购外电、最大化跨省跨区支援等措施,电力供需偏紧局势可得到缓解。迎峰度冬期间,随着常规电源的进一步投产,电力供需形势改善。

风光装机总规模将在2025年超过火电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9.5亿千瓦,同比增长23.8%,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58.2%,较2023年底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

具体来看,全国全口径火电装机容量总计14.4亿千瓦,其中煤电11.9亿千瓦,同比增长2.6%,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5.7%,同比降低4.2个百分点;水电4.4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5869万千瓦;核电6083万千瓦;并网风电5.2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4.8亿千瓦,海上风电412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

新增发电装机方面,2024年,全国同比多投产6255万千瓦,新增装机规模总计4.3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全年合计新增装机3.6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82.6%。

此外,气电、抽水蓄能发电装机分别新投产1899万千瓦、753万千瓦,同比增幅分别为85.2%、38.1%。气电新投产装机规模创历年新高,抽水蓄能新投产装机规模为历年第二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442小时,同比降低157小时。其中,并网风电2127小时,同比降低107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1211小时,同比降低81小时。

中电联秘书长郝英杰指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一方面是资源方面原因,2024年全国平均风速、全国水平面辐照量均同比下降;另一方面是部分地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利用率同比下降。

展望2025年,《报告》预计2025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超过4.5亿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3亿千瓦。202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超过38亿千瓦,同比增长14%左右。其中,煤电所占总装机比重2025年底将降至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23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60%左右。水电4.5亿千瓦、并网风电6.4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11亿千瓦、核电65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800万千瓦左右。2025年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合计装机将超过火电装机规模,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卢国良表示,当前,我国年均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2亿千瓦,预计“十五五”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消纳空间不足,利用率下行压力加大。在新的形势下,对煤电灵活性调节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除煤电最小技术出力在现有要求基础上需要持续深化、达到新一代煤电升级有关指标要求外,还需在煤电机组快速爬坡、一次调频等方面持续开展工作,全方位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此外,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煤电灵活性、电网资源配置调节能力、需求侧管理等均是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要求,因地制宜做好各类资源的统筹和优化,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最高调节能力提升。

“三新”经济拉动用电量提升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各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8%、6.5%、7.6%和3.6%。

郝英杰指出,一季度受低温、闰年以及上年同期低基数等多因素叠加影响,用电量增速接近两位数;四季度受暖冬以及上年同期高基数等多因素叠加影响,用电量增速比三季度放缓。

分地区情况看,2024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6.8%、6.9%、7.5%和2.5%。2024年全国所有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其中,西藏(13.9%)、安徽(11.9%)、重庆(11.0%)、云南(11.0%)、新疆(10.8%)5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超过10%;浙江、湖北、江苏3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位于8%~10%。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侯文捷表示,2024年稳中有升的电力消费增速,可以反映出在“两新”政策等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作用下,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

而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电量也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

以生物药品制品制造、风能原动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互联网数据服务、充换电服务业等八个典型行业为例,2024年,八个典型行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10.6%、26.3%、19.3%、34.3%、9.0%、21.4%、30.9%、50.9%,合计用电量214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5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8%,高于同期全社会用电量整体增长水平2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8.4%,高于其用电量比重6.2个百分点。

“‘十四五’以来全国八个典型行业用电量年均增长43.5%。八个典型行业用电高速增长态势,反映了我国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进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说。

2030年终端用能电气化率将达到34%左右

用电量持续增长是未来的重要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重点用能领域电能替代稳步推进,电力消费结构也将出现明显改变。

中电联研究显示,2024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9%左右,总体符合“十四五”规划目标预期。其中,工业电气化率达到约28%,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高速增长;建筑电气化率达到约54%,热泵、电制冷、电供暖应用场景日渐丰富;交通电气化率达到6%以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高,初步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农业农村电气化率达到约45%,农村地区供电条件持续改善,清洁电力消费比重稳步提高。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这也将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改造的进程。比如,工业领域已经明确推动工业级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新型电气化装备融入更多生产工艺环节,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

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天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进程深入推进,也将助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释放以电能为主要用能形式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载能行业电气化改造,提高生产工艺流程的绿电消费比重,增强基础工业产品的全球市场竞争力。预计“十五五”期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以每年约一个百分点的增幅保持持续提升态势,到2030年达到34%左右,电气化水平稳居全球前列。

对于2025年的电力消费,中电联根据不同预测方法对全社会用电量的预测结果,预计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0.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左右;2025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15.5亿千瓦左右,若2025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偏低于2024年同期,则最高用电负荷在15.2亿千瓦左右,若夏季气温再创历年新高,则最高用电负荷可能达到15.7亿千瓦左右。

郝英杰分析, 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华东、西南、华中、南方区域中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需形势紧平衡,通过增购外电、最大化跨省跨区支援等措施,电力供需偏紧局势可得到缓解。迎峰度冬期间,随着常规电源的进一步投产,电力供需形势改善。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