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刘若鹏:超材料无人机将进行试飞,还将继续加大无人机领域投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欧雪佛山、深圳报道
4月8日下午,光启技术(002625.SZ)在广东佛山召开战略发布会。
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在会上表示,在2025年至2035年,公司重点瞄准三大方向:一是打造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领域核心产品技术的超级平台,二是坚持“1+7+N”战略聚焦尖端工业领域赋能发展,三是探索低空无人机、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应用场景。
在发布会之前,刘若鹏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采访时表示,超材料技术在国防、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随着全球装备大升级的趋势,光启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接下来,刘若鹏表示,超材料技术作为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的核心,将在低空经济、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实现深度赋能。
4月10日,光启技术涨停收盘,股价上涨10.01%,收盘价为38.69元,换手率2.46%,交易额19.84亿元,总市值833.61亿元。
超材料成航空航天设备核心技术
航天航空装备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各上市公司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美国三大主机厂2024年总收入达到10063亿人民币,累计积压订单均创历史新高,达到33071亿人民币,目前中国三大主机厂2024年总收入为1610亿元。
刘若鹏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市场规模将从千亿元到万亿元,实现从千亿到万亿的跃升。
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面临着众多挑战,传统技术无法完成复杂功能结构设计、制造和量产。刘若鹏进一步表示,超材料作为航空航天设备领域的核心技术,与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对复杂功能结构的需求高度匹配,能够满足其对轻量化、高性能、多功能的严格要求。
为实现超材料功能结构产品的量产,刘若鹏表示,公司突破了纳米级微结构精密制造、多材料体系共固化、混杂材料胶接、超材料射频电子集成、超材料蜂窝高精密加工等系列材料及工艺技术。
在今年2月6日,光启技术公告称新获超7.8亿订单合同,合同金额分别为7.14亿元和6603.71万元,产品均为超材料航空结构部件。上述合同为2025年新增,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交付。
刘若鹏告诉记者,光启技术目前仍面临产能紧张的问题,公司正在积极扩建新的产业基地,以提高生产能力和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公司也在引入海量机器人和AI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记者了解到,光启技术的五大产能基地正在加速建设,河南洛阳基地、广东佛山基地已投产,湖南株洲基地、天津津南区基地和四川乐山基地将于2025年年内陆续建成投产,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将逐步释放大规模产能。
超材料无人机将进行试飞
在夯实航空航天基本盘的同时,光启也正将超材料技术向更广阔领域延伸。在产业布局上,光启技术目前不仅深耕航空航天主航道,还积极拓展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电子装备、海洋装备等领域。
2024年底,公司进军低空经济领域并发布了全球首款全机身超材料无人机,预计2025年小批量交付,设计月产能1万架。
刘若鹏告诉记者,超材料无人机搭载了综合航电系统,具备自组网和抗电磁干扰能力。通过构建超材料全产业链,光启技术将原本价格高达数千万元、航程上千公里的无人机成本大幅降低至数十万元乃至数万元。
同时,刘若鹏透露,超材料无人机试飞工作即将有序推进,当前主要瓶颈仍是产能不足。
记者了解到,相比传统无人机,超材料无人机在续航与载荷能力方面有显著提升,且具备三大突破性优势:一是超强电子采集能力,超材料机身集成了天线、电子、通信系统等模块,形成独特的航电架构,在有限的体积和重量下,这一优势不可替代;二是高生存能力,无人机在遭遇电子干扰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反制,不易损坏;三是低成本,超材料机身大幅降低了无人机成本,使其更具应用效益。
刘若鹏向记者透露,公司正在开发一系列无人机产品。未来,光启技术将持续深耕航空航天装备市场赛道,并继续加大在无人机领域的投入。
整体来看,在低空经济领域,光启技术超材料可以赋能无人机具备高性能、低成本优势;在智能汽车领域,推动智能汽车的研发从传统的“运载平台”向“智能通信与协同终端”转变;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用超材料技术深度赋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突破非标场景运动控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