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索”到关税:鲍磊伟阐述巴斯夫在华策略与行业趋势

2025-04-21 18:06:25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林典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典驰实习生林绮蓓深圳报道

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下,化工巨头巴斯夫动作频频。

近期,CHINAPLAS 2025国际橡塑展在深圳举行,巴斯夫特性材料更多展示的是与客户共创的回收材料应用案例。当中包括化学回收技术将废弃聚酰胺66转化为裂解油,制成碳足迹极低的新材料;另一项是与安全鞋企业尊王合作,将废弃聚氨酯(PU)材料回收并制成新产品。这些案例证明,减少化石原料依赖、推动循环经济是可行的、有价值的。

在这期间,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了巴斯夫亚太区特性材料部高级副总裁鲍磊伟

鲍磊伟出生于苏格兰,在新西兰长大,1986年加入巴斯夫,历任巴斯夫中国区精细化学品部部门负责人、巴斯夫亚太区营养与健康部副总裁等职位。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鲍磊伟谈及巴斯夫在“碳索之路”上的坚持,在新兴领域的前瞻,以及对关税政策的应对。

鲍磊伟谈到,“汽车行业占巴斯夫特性材料业务的50%,巴斯夫紧盯汽车材料创新趋势,探索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其本土化战略能有效降低关税影响,未来将依据政策动态调整全球产能布局。”

巴斯夫亚太区特性材料部高级副总裁鲍磊伟受访者供图

“碳索之路”是场持久战

问:巴斯夫去年发布的企业战略中提到要助力客户绿色转型,具体是如何实施?在CHINAPLAS展会上有哪些新案例可以分享?

鲍磊伟:巴斯夫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颠覆传统化工模式,用回收再生材料、生物质替代化石原料。比如新开发的PBT聚氨酯工艺,采用ANC生物质技术,显著降低了碳足迹。

我们在生产端同步推进绿色升级,国内基地全面使用绿电,从源头减少范围一、范围二碳排放。材料研发上重点调整价值链,用低碳足迹原料替代原生材料,比如PA66、PPU这些项目已相继推出。

这些项目不仅针对中国市场,更计划推向亚洲,包括与尊王合作的PU安全鞋等,未来会衍生更多应用场景。我们正与上下游共创,既用回收材料做产品,也与供应商合作降低供应链碳足迹。

“碳索之路”是场持久战,但巴斯夫会持续投入,加强政企沟通,推广质量平衡认证体系,让低碳产品逐步实现梯度认证,提高碳足迹的含量。虽然现在机械回收技术已普及,只是机械回收的原料供给还是有限的,但化学回收的复杂工艺还在持续突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方案落地。

问:去年年底,INC-5会议中关于塑料污染治理有两种声音,应该是减少塑料的生产或是对废塑料进行回收处理为主,巴斯夫是如何看待的?

鲍磊伟:我们认为赋予塑料废弃物以价值是推动循环经济的最大杠杆。通过设定回收材料含量目标、完善分类与分拣体系,可加速循环经济发展。政府的监管和行业协作至关重要。

巴斯夫在交通、建筑与施工、工业和消费品应用中提供塑料材料。公司希望助力实现循环塑料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塑料废弃物不会被焚烧或填埋,而是被回收后制成新的高品质产品。

汽车、机器人和关税影响

问:在AI浪潮中,巴斯夫如何在特性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销售过程中,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提升效率,并且探索创新的业务模式?

鲍磊伟:公司去年推出了一个新的公司战略,一方面对公司的文化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也是加大数字化工具以及人工智能的使用。目前公司对AI的使用已应用于内部生产优化(如预防性维护)和对外联系管理,对外联系一个是跟上游的供应链关系,一个是下游的客户关系管理。

关于特性材料的创新布局,公司将持续深耕生产价值链本土化,包括上游材料尽量本土化,并在中国市场加强研发,除此之外客户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是我们巴斯夫特别重视的一个领域。

问:特性材料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及投资规划如何?

鲍磊伟:汽车行业占巴斯夫特性材料业务的50%,汽车这个板块一直在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无疑是从油车转向电车。电车出现的需求有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和电池阻燃,涵盖电池组及智能驾驶部件需求。我们在这个领域供应的包括塑料、聚氨酯(PU)。

此外,基础设施(开关盒、断路器)、建筑(PIR保温板)、LNG存储(油箱)等领域也都会用到大量的特性材料。投资方面,巴斯夫湛江基地将于年底投产,未来将具体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相应需求产能。

除此之外,巴斯夫特性业务部还将会在哪些具体领域投资,将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比如我们会考虑进一步扩大阻燃材料的产能。

问:汽车行业材料创新趋势是什么?巴斯夫具体有哪些方案?如何看待低空经济、人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

鲍磊伟:轻量化和智能化是汽车材料的两大方向。我们为电池包、激光雷达提供了很多解决方案,电池有一系列材料阻燃和轻量化的需求。有关人形机器人领域,我们正在研究和考察其表面材料与运动部件需求,目前展出的机械手臂采用PPA材料,虽未商业化,但技术储备已开始和开拓市场的阶段。

问:关税政策是否影响巴斯夫的供应链?

鲍磊伟:得益于本土化战略,巴斯夫有较强的韧性,受关税直接影响较小。无论在北美、欧洲或者亚洲,都已经大量实现本土化,巴斯夫不仅实现生产本土化,直接原料来源也是本土化,供给也是本土化的客户。巴斯夫了解到,下游客户可能生产的目的是用于出口,我们正密切关注下游客户的出口动向,尤其是日韩企业对美出口的潜在影响,未来中国化工出口及东南亚产能布局将取决于政策变化。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