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广东经济一季报:边际改善信号强,科技产业增势猛

2025-04-23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丁莉

4月22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广东经济运行情况。

一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25.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全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延续边际改善态势。

自去年以来,广东经济受到多重考验,特别是随着全球贸易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外向型特征明显的广东仍面临考验。分析人士认为,广东经济增长整体呈现一条先抑后扬的U形曲线,数据背后足见经济大省的动力强、韧性足,“三驾马车”边际改善态势明显,经济拉升动能日益趋向高质量。

今年以来,“扬”的势头进一步增强,几个信号值得关注:

首先,制造业增长4.4%,压舱石作用突出,汽车、电子信息等万亿支柱稳健,机器人等新动能贡献率不断提升;

其次,投资结构优化,工业投资占固投总比重超三分之一,技改投资又占工业投资比重超三分之一;

最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大幅回暖,特别是体育娱乐等高层次消费表现亮眼,新供给拉动新需求。

此前一天召开的广东省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强调,聚焦当前经济突出问题靶向施策,能早则早、能快则快推出更多激励性政策;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推进出口转内销;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强化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边际改善信号增强

一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25.51亿元,延续边际改善态势。

事实上,改善的信号一直在增强。2024年1—4季度及2025年一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4.4%、3.9%、3.4%、3.5%、4.1%,增速放缓的态势从去年四季度收住,今年一季度继续提速,整体呈现一条U形曲线。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对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而言,实现4.1%的增长算得上开局良好,边际改善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济大省韧性较强。

从三大产业来看,在众多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中,服务业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588.5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5.3%,增长4.3%,增速比去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信心强势回暖趋势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1.25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比1—2月加快1.5个百分点,特别是3月份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8%。

背后得益于广东积极落实“两重”“两新”政策,推动以旧换新相关品类商品零售额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分别增长29.1%、40.0%、42.2%、17.7%;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长8.6%。

在业内人士看来,广东促消费的最大特色是联动制造,通过鼓励消费带动家电、手机、汽车等制造企业的生产。

以今年春节为例,广东数码市场在国补政策助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苏宁易购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其手机销量同比增长3倍,平板电脑销售增长4倍,智能手表增幅超200%。中高端产品占比显著提升,显示出政策对消费升级的强力撬动。

“从消费角度看,广东经济边际改善同稳就业、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系列政策组合有密切关联,大量新就业岗位的释放也增强了民众的消费信心。”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分析。

除消费外,“三驾马车”中的外贸、投资数据也呈现出了边际改善态势。一季度,广东外贸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增速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2%,降幅比1—2月份收窄2.2个百分点。

一季度广东进出口增速逐月回升,1月下降3.7%,2月、3月迅速扭负转正,分别增长3.1%、14%。实现一季度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分析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广东外贸运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广东外贸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外贸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制造业底色是广东经济韧性的关键由来,它既支撑着外贸,也服务于内需。”林江认为。

从投资数据看,广东的投资结构正在出现显著变化,资金开始从房地产等领域撤出,投入到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中。

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工业投资占比达38.0%,比重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41.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7.6%,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7.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5.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9.4%。

技改和设备更新投资背后是企业对于未来产业转型的心理预期。一系列数据也表明,企业“用脚投票”,广东企业家们正加大对制造领域的更新换代,向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投资转型,广东制造向“智造”转型的信心正进一步增强。

科技赋能产业结构调优

边际改善的大趋势背后,消费、外贸、产业结构都在优化,从而不断巩固强化增长动力。

首先,从消费来看,新消费拉动作用显现。类别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销售增长36.0%,文化、体育和娱乐服务业增长13.7%;模式上,线上消费持续释放潜力,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6.3%,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31.9%,是202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特别是,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重塑消费逻辑,带来高质量的增长点,催动消费结构优化。这是众多直接面向C端市场的企业在今年的感受。

超高清视频龙头4K花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其C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倍,且增长面在3月还在继续拉大。“C端很多业务通过与AI结合,把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了。”4K花园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懿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要拉伸消费赛道,应该是“旧瓶装新酒”,很多过时的消费场景,经AI加持变得更酷,从而聚集了人流,具备了传播性,并进一步带动周边商业。

其次,外贸结构调优,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占比达到57.8%,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继续保持缓慢下降的态势。科技赋能外贸产品升级的特点明显,一季度,广东出口机电产品9042.7亿元,增长6.6%,占广东出口总值的67.5%。其中,电脑及其零部件、电工器材、家用电器等主要出口商品均有增长。

最重要的是,广东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5.3%,分别快于规上工业增速2.0个、1.4个百分点。随着现阶段优质储备项目开工、在建项目建成,新动能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以汽车产业为例,今年一季度,广东共生产了66.51万辆汽车,其中有21.71万辆新能源汽车,占约三分之一,后者产量同比增长29.9%,高于整体汽车产量增速30.7个百分点。具体到企业,比亚迪开年掀起“智驾平权”,一季度累计新车销量破100万辆,增长59.81%;小鹏建立起自动驾驶全栈自研体系,面向大模型开发了AI芯片,一季度卖出了9.4万台车,销量飙升超3倍。

在机器人领域,全国每10台工业机器人就有4台“广东造”,初步建立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自动驾驶领域,广东凭借汽车产业协同深厚的产业基础,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为代表的智驾“双子星”正实现全面领跑。今年一季度,广东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83.5%、31.3%、10.8%。

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乃至跨界布局的结构转型,实际折射了经济大省应对新情况的变通性。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广东经济量大面广,这会为它带来更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风险和挑战,因而也必须通过结构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在谢宝剑看来,应将供给侧同需求侧结合起来,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工业经济发展,通过场景创新牵引新需求,深挖庞大内需,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同新兴和未来的产业融合。

林江也表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给广东带来了新的机会,一季度的良好开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我们提前布局同AI相关的先进制造业有关,产业链升级初见成效,接下来,要抓住AI热潮,继续推动新技术落地,特别是机器人,要保持定力和耐心,敢于先行先试,假以时日,它必定会走进千家万户。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