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蓝图” 重构产业生态 千亿市场新增长极有待激活
当下,中国医药产业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在此期间,数字化技术发挥着关键性角色。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数据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7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数智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医药工业全链条数据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生态体系进一步健全。
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医药工业正式进入数智化转型的“深水区”。这份文件不仅是《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延续,更是对“十四五”期间医药产业升级的加速回应。
此次,政策明确提出以“场景化、图谱化”方式推进医药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到2027年实现数智化转型“重要进展”,2030年规上企业全覆盖。“这也意味着,对于药企来说,数字化布局不仅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更是其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历史性契机。只有将数智化深深嵌入企业战略核心的企业,方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稳操胜券。”该分析师指出。
数字化布局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医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预计到2025年,医疗服务将更加互联、智能和以患者为中心。
根据《2023—2027全球数字医疗产业经济发展蓝皮书》的数据,2022年全球数字医疗市场规模达到2110亿美元,预计从2023年到2030年将以年均18.6%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市场规模将增至8092亿美元。中国作为数字医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预测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1740亿元,同比增长50%,预计2025年将达到53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1%,略高于全球增速。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
随着数字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AI+医疗”和“AI制药”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深化。目前,药物研发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数字化技术的兴起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驱动力之一。
《实施方案》在四个方面部署了14项重点任务:一是在“数智技术赋能行动”方面,加强医药工业数智产品研发应用,整合释放医药数据要素价值,改造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二是在“数智转型推广行动”方面,推广典型数智技术应用卓越场景,培育数智化转型卓越企业,建设数智化医药产业园区;三是在“数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面,强化标准引领,加强质量支撑,培育创新载体,壮大服务队伍;四是在“数智监管提升行动”方面,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创新智慧监管新工具,研究智慧监管新方法。
在谈及数智技术对医药产业的赋能情况时,美富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管理合伙人兼并购/技术交易合伙人孙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团队曾经参与过一个AI制药类的项目。该项目实际上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发现阶段,人工智能在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AI能在药物发现阶段帮助识别更佳的靶点;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实际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对于临床试验至关重要,如果方案设计不当,整个试验可能会遇到问题。未引入人工智能前,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耗时费力,成本高昂。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利用大数据,数据量越大,协助效率越高。
“从投资者的视角出发,行业专家们更加关注AI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例如药物发现和临床试验设计。这些领域的应用需求极为广泛,DeepSeek的问世预计将推动这些应用的普及化。对于初创企业来说,DeepSeek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成为行业标杆。在早期,它可能象征着企业的实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初创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将DeepSeek这样的先进模型集成到自己的系统中,并开始执行相关任务,这将类似于云计算和ERP系统几年前的普及,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孙川强调,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业界更加关心的是AI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尽可能地优化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流程以及商业化进程。
根据蛋壳研究院发布的《2024医疗人工智能报告》,AI制药领域合作交易数量的稳步增长已经成为一个清晰的趋势,这也得益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日益普及。
打通环节堵点
近两年,鉴于数字化技术在制药领域的使用越来越成熟,先前的大模型,如语言模型LM,已奠定了AI医疗热的基础,市场上主要参与者的就位及众多实践案例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
当下,各家药械企业也在加速生态圈的构建。例如,创立于2021年的TakedaSpark是武田中国开放式创新孵化平台,专注于数字疗法、早筛诊断和智慧服务三大领域。另外,阿斯利康已打造创新“三驾马车”,即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CCiC、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其中,iCampus已覆盖无锡、北京、杭州、成都、上海、广州、宜兴、青岛等城市,并有上百家海内外企业入驻。西门子医疗方面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西门子医疗已在上海建立了一个超算中心(中国的自主超算中心),也已经组建了本土AI团队,加速该赛道的布局。
然而,医疗数字化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各领域已有不少令人鼓舞的尝试,但应用场景的拓展仍显不足,全面成熟应用的实现还需时日。
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在医疗机构层面,医院信息的不对称性体现在医生所掌握的信息上,同时也贯穿于向患者传递信息的全过程。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国际上,医院数据的敏感性都使得与AI相关的云服务应用面临诸多限制,许多独立的AI系统都是在云端运行的。目前,产业也正在探索多种方法。具体而言:首先,建议优先考虑国内云服务,而非国外选项;其次,本土企业可通过与国有机构合作部署,专注于提供算法服务,不直接持有相关数据。
“我一直强调,技术本身并不是问题。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必然会有所突破。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探索如何与中国的机构、中国的生态系统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述药企高管说。
而此次《实施方案》发布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联合有关部门落实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中包括完善工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进方案实施,加强全链条政策有效衔接;组建国家医药工业数智化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强对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重大问题研究和决策支持。与此同时,强化政策支持。统筹国家科技项目渠道加大对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的支持;鼓励地方加强要素保障,统筹项目、融资、用地、用能等支持政策。此外,促进交流合作。鼓励医药工业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推进全产业链数智化升级;依托国际组织和多双边合作平台,推动医药工业数智化领域国内外法规接轨、标准认证、业务技术交流等。
这也意味着,尽管数智化全面覆盖的道路挑战重重,但毫无疑问,2025年,多方均在加速踏上这段旅程,打破各种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