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平遥国际电影展艺术总监马克·穆勒: 中国将成世界最大艺术片市场

2018-10-27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贺泓源

马克·穆勒

见到平遥国际电影展艺术总监马克·穆勒时,是平遥国际电影展进行的第四天(10月14日),他有着无数的接待行程,抽空见到记者时,有些疲倦,泛着微笑。他是意大利人,说着流利的中文。

曾把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导演的电影推荐到国际电影节的马克·穆勒,有着深厚的电影节履历。他从1978年起开始从事电影节策划工作,1981年到1995年间,一直担任威尼斯电影节的亚洲电影顾问一职。1981年,作为电影节总监,在都灵组织创办了“电的影子”(Electric shadows)电影节,这也是中国电影在西方规模最大的一次回顾展映。其后,先后担任佩萨罗(1982 - 1989)、鹿特丹(1989 - 1991)和洛迦诺(1992 - 2000年)电影节主席。

2004年到2011年,担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这也是电影节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届主席。2012年到2014年,担任罗马电影节主席,2015年,出任北京电影节正式评选单元的总顾问及策展人,同时出任福州丝绸之路电影节总监。

作为一名电影制片人,他独立制作或联合制作过14部电影作品,其中包括中国、波斯尼亚、土耳其、伊朗、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巴西、意大利的电影短片和纪录片。其多部作品获得国际奖项认可,荣获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及戛纳、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顶级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

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和马克·穆勒的相识,要追溯到2000年。当时,贾樟柯带着《站台》参加威尼斯电影节,马克以电影节主持人和翻译身份与贾樟柯有了第一次交集。四年后,马克正式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一干就是八年。贾樟柯对外透露,《三峡好人》确定入围威尼斯竞赛单元时,马克·穆勒还专门打电话通知他,而最后这部片子也获得当年的金狮奖殊荣。因为威尼斯电影节,俩人长期保持着友谊关系。

马克·穆勒有着好性子,工作人员都喜欢叫他马主席,对他的评价是,老好人。一个例子是,10月13日,当杨幂领衔的《宝贝儿》剧组迟到时,一同站在红毯楼梯上迎宾的贾樟柯直接回到展厅,而马克·穆勒选择留下,保持微笑,偶尔看看手机,直到主创来临。

马克·穆勒跟中国素有渊源,他的前妻法国电影人杜阿梅,亦持续支持中国新导演、新电影,曾任贾樟柯法语翻译。

马克·穆勒对中国艺术片寄予厚望。“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片市场。”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感受到“尊重”的电影展

《21世纪》:平遥国际电影展起因?

马克·穆勒:我们本来有一个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计划,平遥电影展是其中重要部分,这样的话,参加电影展的艺术片就能陆陆续续地在艺术电影业的系统发行。联盟推动计划相对较慢,就先做了平遥电影展。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除了每部影片本身的审美价值,也得进一步给所有的中国发行(方)介绍,这些电影也会有市场上的价值。

《21世纪》:为什么会选择在平遥举办电影展?

马克·穆勒:你看我们的口号,电影回归实际。我为什么翻成了英文,就是选择精品电影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真的觉得,平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平遥地方小,比较集中,但是人都热情非常(welcome)。政府和当地人都给了非常多的支持。

曾经跟贾樟柯导演说的是,为什么不在汾阳(贾樟柯故乡)?他说你等着看,之后他去调查平遥的条件,平遥的条件真的是很理想。

我们也有计划,将电影宫区域打造成为北京798类似的片区。整年当中都有活动,这些活动不一定只有电影,美术,反正都在我们园区,每年也有摄影展。

《21世纪》:平遥国际影展,筹备中有困难吗?

马克·穆勒:最大的难点是,我们需要钱。政府接触反而比较容易。我们曾想过在平遥建立类似于北京当代MOMA的项目,虽然其他条件很理想,但考虑到没有人口支撑,所以作罢。

《21世纪》:本届平遥电影展还有哪些待改善的地方?

马克·穆勒:主创与观众映后交流时间还是太短。

《21世纪》:平遥电影展与中国其他电影节有哪些区别?

马克·穆勒:我曾是北京电影节的策展人。北京电影节有个劣势就是,电影放得太多,且影院过于分散。导致观众赶不上下一场电影,你也没有办法真正地照顾电影人(剧组)。平遥电影展最骄傲的是,所有的剧组都说,我们能感受到你们的(尊重)。有些电影节是9天500部电影,我们这里是10天50部(实际上为55部),差别就在这里。我们真的希望每部电影可以有所发挥(被关注)。

平遥电影展的另一个特点是选片风格。每个观众当然应该是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看什么电影,但是你也可以想办法引导他们选择,你看一个电影节里面,一个电影节真正的数字和我们在学校里学的数字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一个电影节,这个电影再加这个电影,结果不应该是1+1等于2,这里我们觉得1+1应该是3,为什么?因为,这部电影再加这部电影,就等于说你对电影艺术的概念已经变了。应该了解电影艺术的多元性,我们所选择的每个项目,每个节目,应该有一种效应。如果过多的影片放映,就会稀释这种效应。

参加平遥电影展的大部分导演都是比较年轻的,他们相信我,他们知道,他们在这里,很可能会找到发行,如果还没有被中国媒体重视,他们肯定会在这里受媒体的关注。我们一直希望,不管是剧组、制片、发行、销售,每部电影的这些代表,他们一坐下来,看我们这么放他们的电影,他们会觉得这个真的是有区别。

很多电影节的结构、规模太大了,在很多方面,我们是精品电影节,但是这个精品电影节,不仅是为电影人服务,也为观众服务。我们以后的选片规模也不会再扩大。

总有一天中国也会

《21世纪》:平遥电影展与国际上其他电影节有哪些异同?

马克·穆勒:我们也希望给中国电影人和中国观众打开一个新的窗户,看世界电影,也想把国内的推介出去。平遥电影展和我之前负责的电影节相比,在规模上不是特别有可比性。

《21世纪》:既然平遥国际电影展规模相对较小,您为什么还是选择赴任?

马克·穆勒:因为将来中国很可能会变成(艺术片)第一大市场。给你举一个例子,我跟亚马逊(Amazon)的人聊平遥电影展,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估计(中国)会有多大的(艺术片)市场,多少观众?我说,最起码是4000万,他们回应是amazing(特别吃惊)。他们觉得如果真的有4000万,这个对全世界、全球的影响力太大了。

我为什么不希望威尼斯电影节也有(交易)市场?因为威尼斯电影节还没有结束,多伦多(电影节)马上开始,在多伦多找到一个合适北美发行的,就会影响全球各国的发行。总有一天中国也会。

《21世纪》:但好像目前没有感觉到中国艺术片爆发式增长,您怎么看?

马克·穆勒:这个我没法判断,但在上海电影节期间,感觉还是比较明显。你可以在街上看,大概有几百人、几千人排队,等待下一场。至少现在,我选择电影,不仅是根据我的口味或者我的审美感,我一定要考虑这部电影能不能吸引中国观众。

《21世纪》:但是有没有一部案例,一部国际艺术片,中国观众其实占了很大的比例?有这样的案例吗?

马克·穆勒:目前还是没有。

《21世纪》:您怎么看待互联网视频网站对于艺术电影的冲击?

马克·穆勒:有好有坏。视频网站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他们的版权时间很长,慢慢就会变成一种电影的百科全书,在这方面特别有用。视频网站拍摄的网络电影,从数量看,大多数是不好的,但是有少数质量已经很高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更好的事儿。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现在视频越来越短,总有一天是不是也会影响观众,导致观众失去耐心。有时候我自己在商业电影院去看电影,会受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怕别的人不断地接电话,我前面的人不断地发短信。可能他们也并不是不尊重电影,只是他们专心的时间好像只有半个小时。

《21世纪》:有国内导演认为,网络电影起来后,导致演员片酬飙升,大量声光效的师傅工作量减少,欧洲也有类似状况吗?如何处理?

马克·穆勒:欧洲没有类似问题。有时候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一部电影的观众,他们知道如果特别喜欢一部电影,他们一定要想办法再去电影院看。(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