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一只旅行箱走过的时代

2018-11-24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望

从航行大海的游轮到连接陆地的火车,从驰骋公路的汽车到翱翔蓝天的飞机,交通工具的进化让旅行成为越来越普及的生活方式,而作为出游必不可少的装备,旅行箱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11月16日,路易威登在上海展览中心推出“飞行航行旅行-路易威登”展览,巴黎时尚博物馆馆长Olivier Saillard担任策展人,以穿插在15个篇章中的1000件展品,展现了旅行箱如何在海陆空“变幻”出不同的形态,留下时代的印记。

展览入乡随俗地以上海标志性的石库门开场,在一片红灯笼中,观众将踏入自1854年来的路易威登旅行箱进化史,同时也看到十九世纪以来旅行文化的缩影。

旅行变迁

绝代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硬箱是十八世纪的产物,皮革、橡木、铁、黄铜的材质让旅行箱能够经受旅途的颠簸,拱顶的箱盖导流雨水,让箱子免受潮湿之苦,但这样的箱子过于笨重,太占空间。生于十九世纪的路易·威登自14岁离开家乡,远赴巴黎学习箱包制作,他将拱顶改良为平顶,出行时可将多个箱子叠放,又为防水使用了特质的帆布,同时让箱体更加轻盈,从而开启了现代旅行箱的先河。

十九世纪,交通工具的快速进步缩短了地图上的距离。蒸汽轮船于1830年代开始载客,连接了欧洲和美洲大陆;1848年铁路开始运载旅客;1890年代汽车的发明,以及1900年代商用民航客机的开通,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带往崭新的时代。

航海旅行盛行之时,在宫殿般的豪华游轮上,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更换衣物,而能够收纳衣物的旅行箱成为航海必备品。配备有多个抽屉以及伸缩衣架的路易威登衣柜箱成为不二选择。而当时作为轻巧的附加提袋,折叠并收纳在旅行衣柜箱隔层中的Steamer旅行袋,则因尺寸设计、轻巧材质和方便使用的特性,彻底颠覆了手持行李产业,并延续至今成为运动手提袋的先驱。

一列东方快车让人遥想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当时火车出行动辄几周甚至数月,富人们要将一应生活社交所需全都随身携带,而火车空间又非常有限,路易威登就将行李袋设计成相似的高度,呈扁平状,更便于收纳在火车的行李架与床位下方,同时方便扩充容量。

汽车的流行则带来野餐文化的兴起,可以系在车顶或挂在车后的车用旅行箱,不仅在尺寸上作出调整,在箱体内部空间的结构上也迎合当时的野餐风潮,发展出可以装下100多件餐具的野餐箱,以及保冷专用的饮料行李箱等。造型简单、尺寸各异的皮制小提包,则用来收纳时尚旅人的手套、丝巾与小瓶香水等随身物品,成为时尚手袋的前身。

随着飞行时代的到来,旅行箱需要变得更轻以适应航行对行李重量的严格要求。当时一件Aéro飞行旅行箱可以装下相当多出行衣物,包括“2件衣服、1件大衣、10件衬衫、3件睡衣、3套内衣、3件背心、6双袜子、12条手帕、1双鞋、18个可拆式衣领、手套、领带与帽子”,而总重量还不到57磅。

箱包奇趣

进入二十世纪,旅行箱不再有那样强烈的时代属性,但同样可以玩出花样,比如专为职业人士设计的秘书箱、藏书箱、写字台、移动办公室,以及放置乐器的小提琴箱、吉他箱、指挥棒箱等。

1924年,知名艺术经纪人René Gimpel向路易威登定制了一款可以收藏画作的旅行箱,以便于携带画作往返于巴黎、伦敦和纽约之间。这件画作旅行箱尺寸极大,内含多个抽屉,让珍贵的画框在旅行途中受到保护,不致损伤。许多知名的艺术家,如亨利·马蒂斯与弗朗西斯·皮卡比亚都定制过这种画箱。

从二十世纪至今,路易威登箱包和艺术的关系从收纳变为合作。当代艺术最炙手可热的名字,比如村上隆、Richard Prince、Damien Hirst等都与路易威登推出过联名旅行箱或手袋,艺术家标志性的作品元素成为路易威登箱包独一无二的图案。

此次在上海举办展览,路易威登也展出了与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丁乙合作的箱包,徐冰代表性的天书出现在为其量身打造的放置创作工具的行李箱里,丁乙标志性的十示则装点了一只鸡尾酒与雪茄硬箱的外壳。

“Olivier Saillard埋首于路易威登历年的作品中,以期解开品牌的秘密。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呈现过去、现在和未来。”路易威登全球总裁暨首席执行官Michael Burke表示。(编辑董明洁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