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北京科兴控制权之争“刺刀见红” 董事长重抛原总经理“行贿门”

2018-07-24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萍,柳旭

科兴私有化之争持续发酵,潘爱华、尹卫东,这对曾共同创立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科兴”)的“兄弟”,将面临再次对簿公堂的可能。

近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北京科兴董事长潘爱华已实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纪委等15家单位呈报了关于尹卫东涉嫌身份造假、行贿犯罪、职务侵占犯罪等的材料。其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文书显示,2002-2014年间,时任北京科兴总经理的尹卫东向原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尹红章行贿共计55万元。

对于潘爱华翻出尹卫东多年前的“行贿门”,业内普遍观点认为,这或许对尹卫东构成最大威胁,也是潘爱华欲借此迅速终结科兴股权之争、尽快掌控科兴生物私有化进程的“杀手锏”。潘爱华认为,如果相关部门对尹卫东的犯罪事实进行核实查处,他失去的不仅是北京科兴,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刑事处罚。

2016年1月29日,科兴控股CEO尹卫东组建的买团正式提出科兴控股私有化要约;不到3天,以潘爱华为代表的买团则提出竞争性要约。此后,两个买团围绕科兴控股私有化展开了一系列动作,包括相互指责对方干扰公司正常运营、起诉对方等。

不过,7月3日,科兴控股在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披露的6-K文件中表示,公司决定停止私有化交易,指出此决议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但双方之间矛盾并未结束,就在7月23日,未名医药公告称收到了中小板关注函,要求其对北京科兴拒绝提供近期财务报表事件进行具体说明。此前,未名医药与北京科兴因为财务报表问题,分别作为原告和被告,出现在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文书中。

重抛“行贿门”

近日,针对科兴生物私有化进展一事,潘爱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尹卫东在担任北京科兴总经理期间,存在行贿药监局相关领导人的事宜,已查明数额达人民币55万元。“可能存在待查明巨大行贿金额。”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后发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6)京01号刑初79号显示,2002年至2014年间,尹红章利用职务便利,接受了时任北京科兴总经理尹×乙的请托,为北京科兴在药品申报审批事宜上提供帮助。“尹红章单独非法收受了尹×乙20万元人民币,伙同其妻共同非法收受、索取尹×乙35万元人民币。”

“判决书中提到的尹×乙就是尹卫东。”对于尹×乙的身份,潘爱华没有任何迟疑:“我已实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北京市政协常委会、中纪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等15个单位呈报关于尹卫东涉嫌行贿犯罪、职务侵占犯罪等举报材料,举报信息确实无争议。”

7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尹卫东,在了解记者采访内容后,尹卫东直接挂掉电话,后续没有再接记者电话。

而在一个月前,角色互换,潘爱华作为被告,被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下称“科兴香港”)以损害公司利益案由,诉至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科兴香港正是科兴控股全资子公司。

董事长与总经理之所以“互诉公堂”,源自科兴生物私有化一事,以争夺疫苗龙头企业北京科兴的控制权。

北京科兴2001年4月28日正式成立,北大未名集团通过旗下控股子公司深圳科兴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出资5100万元占51%股权、唐山怡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甲肝灭活疫苗专有技术评估作价2400万元占24%股权、新加坡华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约2500万元占25%股权。

根据未名医药4月19日披露的《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下称《公告》),2004年8-9月,北大未名集团为支持北京科兴在美国上市,同意其他股东进行股权合并,设立上市主体科兴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并转让部分股权。

后历经多次投资人变更、增资扩股,科兴香港持有北京科兴73.09%股权,未名系持股比例降至26.91%,这一股权结构延续至今。

在一系列股权运作完成后,2004年12月8日,科兴控股在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挂牌交易,2009年11月16日,科兴控股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交易。

私有化终止?

自2001年成立以来,北京科兴致力于从事人用疫苗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被誉为中国疫苗龙头企业之一。

而从业绩上看,北京科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兴控股目前持有北京科兴73.09%股权,后者是其重要生产经营主体。

未名医药通过全资子公司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持有北京科兴26.91%股权,其财报显示,北京科兴在2016年为其贡献了近20%的净利润;2017年,未名医药实现净利润近3.88亿元,北京科兴的净利润就达到约2.75亿元。

2017年1月29日,尹卫东联合赛富基金成立内部买团,以每股普通股6.18美元的报价,提出SVA私有化要约。不到3天,潘爱华为代表的未名医药买团以每股普通股7美元的报价提出竞争性要约。

此后,双方各有动作,在长达接近1年半的时间中事件呈胶着状态。

今年7月3日,科兴控股在SEC披露的6-K文件中表示,7月2日,公司已完成与维梧资本和尚珹资本的私募股权融资交易,科兴控股将获得8673万美元。此外,科兴控股方面表示,在获得上述融资的同时宣布终止私有化交易,认为这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最佳利益。

不过,双方的矛盾仍在继续。

根据未名医药和北京科兴各自公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7月14日,未名医药修订了2018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97.17%至55.88%。“业绩修订原因包括北京科兴仍拒绝提供近期财务报表。”

7月18日,未名医药则表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判决书 【(2018)京0108民初22373号),判决北京科兴在规定时限内向未名医药提供相关财务报告和财务数据。

对于判决结果,北京科兴表示将提起上诉,并强调,不能将无法确认准确性的数据提供给未名生物,需要待被盗取的会计凭证找回,并对财务数据核对无误后再行提供。”

双方的矛盾已引起深交所关注。就在7月23日,未名医药公告称已收到关注函,中小板公司管理部要求未名医药就与北京科兴的相关事项进行说明,包括民事诉讼的最新进展情况,判决的执行情况,该诉讼事项的内部审议流程是否合法合规,以及预计获取北京科兴财务报表并编制披露2018年定期报告的时间安排。 (编辑:李清宇,邮箱:liq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