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1 21:41:0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施诗
2020年11月1日,《上海外商投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外商投资法实施后我国首部地方人大出台的外商投资条例,意味着上海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重大举措,为外商在我国投资及其促进、保护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支持。
除了推出相关条例之外,上海市政府领导开展了走访外企、与外企高管对话等行动,以帮助外企更好地渡过难关。与此同时,外企高管们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改革开放42年来,数百家外资企业选择在上海市落地生根。在他们看来,上海营商环境有何变化?此次《条例》的施行有哪些积极意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外资企业。
《条例》共六章五十一条,吸纳了许多上海的有益探索、创新实践。其中,《条例》创设“扩大开放”专章,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推进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拓展,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此外,《条例》指出,要在上海市打造高水平总部经济平台,鼓励外国投资者在本市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支持其集聚业务、拓展功能,升级为亚太总部、全球总部;鼓励外国投资者在本市设立外资研发中心,并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鼓励外国投资者在本市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聚合先进技术、专家、资金、成果、实验设施等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团队与跨国公司对接,提升创新水平。
普华永道中国中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兼上海主管合伙人黄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上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它表现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第二,营商环境优化表现在普适性上,能覆盖中小企业;第三,在很多外资企业看来,上海有对未来的可预期性,包括在疫情中和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都有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对未来营商环境提升的明确导向。
在疫情的冲击下,尽管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是上海仍是外企投资的热门目的地。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上海实际使用外资155.15亿美元,同比增长6.1%,累计引进跨国企业地区总部758家(亚太地区总部132家)、研发中心475家。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始终高度重视外企的发展情况。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先后开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重点外资企业的全覆盖走访,并召开了15场政企合作圆桌会议,全力帮助外资企业纾难解困。
与此同时,上海市领导也积极倾听各方声音。10月18日,第三十二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以视频的形式举行。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与近40位国际企业家相聚“云端”,就推进上海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听取企业家们的真知灼见,推动上海与国际企业家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合作谋发展。
李强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与全国和全球的紧密连接,上海的价值体现在为全国和全球提供功能性的服务。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开放水平,以更大力度的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和高效聚合,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龚正表示,上海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会停止,只会越来越坚定。我们将持续营造国际一流新环境,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希望更多国际企业家投资上海、拥抱机遇、共享未来。
外企高管们也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罗氏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Severin Schwan建议,上海应发挥独有的制度创新与数字基建优势,依托重点区域,通过建立一体化医疗健康数据库、构建分级分类的数据管理制度,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结果为导向”的健康产业生态体系,加快上海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
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Bruno Lannes建议,伴随中国经济由产品向服务升级,上海应当发挥该优势,为高端商务人才营造更加友好的环境。
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CEO安巩也表示,上海有必要营造一种消费者导向的创业生态系统,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落户上海。他还建议,为加速消费的包容性发展,上海可以围绕可持续消费打造全新的全球企业网络,整合产业链的力量,推动环保目标的实现。
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到1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外商投资条例》,中国政府持续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而上海作为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首选之地”,在2020年先后出台了多项外商投资惠企政策,稳外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相关数据显示,近6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上海全市超过1/4的GDP,超过1/3的税收,2/3左右的外贸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就业人数,以及五成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
“驻扎”在上海的外企高管们也认可了上海的营商环境正不断优化,并表示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自1994年落户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起,罗氏制药已经在上海扎根26年,成为进驻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首批外资企业之一。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强调,罗氏将继续在这里投入扎根,成为医疗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者。“我们充分认可国家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所取得的成绩,在扩大开放稳定外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
米其林中国区总裁、首席执行官伟书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上海开放的营商环境已经让诸多外企受益,过去几十年来,米其林也持续将创新产品、技术和理念带来中国。未来,米其林将持续推进智慧出行和绿色出行,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交通运输发展。
“无论就业务增长或是转型变革而言,中国始终是博世的战略核心市场。博世在中国将继续坚持‘根植本土、服务本土’的长期发展战略,加大本土化创新与研发,结合硬件和软件的优势,助力未来智能交通出行。”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