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精准防疫的上海经验 流调抓住“黄金24小时” 仅3日疫情就进入扫尾期
“上海疫情进入扫尾阶段。”11月2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个人微博作出研判。此时,距离25日上海通报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仅仅过去3天。
作为重要的口岸城市和对外开放门户,上海高效打赢疫情阻击战的案例已不鲜见。11月1日至2日,因确诊病例曾经来访,上海迪士尼乐园曾紧急闭园,但在3日便恢复运营。
上海的底气,在于快速响应、精准防控。张文宏说,策略已定,关键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加快流调,进行防疫标准化的程序,和病毒的传播抢时间。以最短的时间,以对市民影响最小的方式完成“动态清零”。
“快”是上海经验的核心。在9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指出,疫情发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是“黄金24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将同步做好流调、隔离管控、核酸筛查以及新闻发布4项工作,做到“事不过夜”。
快速响应是精准防控的前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如果疫情在传播一段时间后才得以发现,那将难以实现精准防控,只得通过大规模核酸检测、扩大封控范围等方式亡羊补牢。”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则向记者表示,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与市民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也为上海迅速扑灭疫情提供了相当程度的支持。
在报告疫情当日,上海迅速将3例确诊病例分别居住的3个小区划定为中风险地区。人民视觉
3000余人队伍打造精准快速流调
纵观本次上海疫情的处置工作,“快”字贯穿始终。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信息显示,11月25日上午,有2例病例被检测出核酸阳性。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就读的学生林晓华(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了一则学校通知,该通知显示,在当日上午11时30分,江湾校区及学生生活园区已实行人员封闭管理,开展相关人员和环境筛查。“要知道,我们校区只有确诊病例的密接者来过。”林晓华称。
制定管控措施的前提是快速精准的流调工作。上海已将流调队伍的建设视为夯实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邬惊雷说,上海常备的流调队员已有3000多人,均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
在流调工作上,上海着重强调三点。
第一是快速。上海提出“2+4+24”的要求,即2小时以内流调队员到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的流调信息调查,24小时要查清病例所有的工作场所、居住场所、行动轨迹以及家庭成员、相关人员的情况。
第二是细致。邬惊雷举例称,任务分工要细。“譬如在网约车的流调方面,一辆网约车可能涉及密接者上千人,我们需要分组并联来进行流调,而不是串联管理。”
第三则是协同。在流调过程中,疾控部门与公安、通信、民政、大数据中心以及交通部门等单位合作,通过数据的捕捉与追踪提升流调质量。
常荣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去年疫情以来,我就从来没有在‘上海发布’上看到过上海要找哪个场所、哪个航班、哪次列车上的密接、次密接。早在第一时间,可疑人员就已被要求集中隔离或是居家隔离,核酸检测工作甚至都已启动。”
快速响应助力精准防控
强大的流调能力为精准防控提供了保障,相应的防疫标准化工作随即展开。邬惊雷介绍,在流调过程中,上海便精准划定3个防控圈。第一个防控圈是密接者,第二个防控圈是密接的密接,第三个防控圈是病例轨迹和场所当中所涉及的所有风险人员。
邬惊雷说,对病例、密接、次密接,将即刻开展转运、集中隔离、核酸采样检测工作。而对于密接、次密接以外的风险人员将进行现场评估,努力做到居民楼“一楼一策”,管控区域“一个区域一策”。
在报告疫情当日,上海迅速将3例确诊病例分别居住的3个小区划定为中风险地区。而确诊病例密接者曾涉足的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则实行“只进不出”的管理措施。
林晓华提供的通知显示,学校要求11月24日12时后曾经来过江湾校区的学生立即返校。有宿舍的,回到宿舍;如果没有宿舍但是有实验室的,回到实验室;如果没有宿舍或实验室的,则前往江湾教学楼。林晓华说,在通知发布之时,曾有一辆校车从江湾校区驶出,将前往邯郸校区,但在途中便被召回。
11月25日当日,复旦大学校方组建志愿者队伍,为身处实验室及教学楼的学生置办了行军床、床垫、被褥、枕头,并提供了正餐、零食、洗漱用品等物资。
历经两天隔离,在两次全员核酸检测均告阴性后,江湾校区于11月27日上午10时结束闭环管理。11月27日至12月8日期间,将实行为期12天的健康观察,并在观察期的第5天和第12天分别进行第3轮和第4轮全员核酸检测。
金冬雁评价称,做到了快速响应,上海就有信心进行精准防控,一旦确认封控场所、人员风险较低,就迅速解封,最大限度避免防疫工作对生活生产秩序的影响。
上海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与市民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也颇为关键。邬惊雷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上海市有2058.04万人完成了全程接种,占全市12岁以上常住人口的90.2%。而张文宏则指出,在这次疫情当中,3例病例都是及时发现。尤其是头号病例,在出现了与新冠肺炎相似的症状后,第一时间前往发热门诊进行相应检测,这对于防疫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上海同时注重疫情相关信息的及时披露。11月26日,上海超过20家医院发布暂停门急诊医疗服务的公告,有流言称上海出现了院内感染,且是由医疗机构接受医药代表请客导致。邬惊雷、张文宏等权威人士当日即通过“上海发布”等渠道予以回应,称上海并不存在院内感染现象,只是根据防疫要求,对相关人员、相关场所和环境进行必要的筛查。
在两次全员核酸检测呈阴性之后,11月29日上午9时,本轮疫情中涉及闭环管理的医疗机构已经全面恢复门急诊医疗服务。
上海经验如何推广?
疫情防控的上海经验已获得高层肯定。
9月17至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上海举办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学习上海等地经验的方向和内容,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从严从实落实外防输入、早期发现、定点医院设置和院感防控等措施,提升疫情防范和早期发现能力,力争疫情少发生。
会议要求,从细从实做好突发疫情处置准备,加强流调队伍、核酸检测能力、隔离点等建设,一旦发生疫情,充分利用疫情发现早期24小时,并行推进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努力最早时间、最低层级、最小成本获得最大防控成效。
在10月来全国多点散发的本土疫情中,上海经验也发挥了显著成效。
在1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指出,该轮疫情虽然涉及面广,病毒传播速度快,但由于借鉴上海等多地经验,在抓早抓小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多个省份在一个潜伏期左右控制住疫情。
其他城市应当如何学习借鉴上海经验?
常荣山指出,上海的硬件投入难以照搬,但各地应当在宣传工作上下足功夫。“元旦、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将更为频繁,可以鼓励有外地旅居史的人员在返回居住地之后,自愿进行核酸检测。再有就是引导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或是高龄老人尽早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接种。”
金冬雁则建议,要严控“超级传播”现象,盯紧医院、学校、交通车站等重点场所,落实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常态化防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