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0 18:19:49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我们是2017年从深圳搬到东莞的,以前公司以研发和销售为主,现在已经形成研产销全链条,员工也从约100人增至约1600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海悟科技”)副总经理罗建军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是近年东莞推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尤其是这几年,深圳工业产业向外转移态势较以往更为明显。”3月18日,在调研走访过程中,东莞市樟木头镇党委书记周伟森向南方财经媒体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东莞长安镇即有60家规上工业企业(全镇810家)转移自深圳,以电子信息业和机械模具制造业为主,2019年产值超过50亿元,深圳订单占比超过50%的企业也有49家。目前东莞樟木头镇正在对接的23个新项目,其中也有约8成外溢自深圳。
莞深产业合作是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一个切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正在加速。
做贴牌代工起家的东莞,近年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招式”之一,就是利用综合成本较低和产业链配套齐全的优势,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入驻,从而激活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2017年选择落户东莞,就是考虑到东莞全链条上下游企业是比较完善的。”罗建军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为了进一步节约运输成本和采购成本,该企业搬到东莞后也在周边布局了一批供应商。
据悉,作为行业领先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供应商,海悟科技目前已在全国开设8家子公司,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的是公司总部,“目前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达21亿元,力争在5年内完成国内A股上市的战略目标。”罗建军说。
2020年6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明确广东省5G发展目标,即到2022年底珠三角建成5G宽带城市群。海悟科技的入驻无疑为东莞激活数据中心和新基建全产业链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地处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中间,东莞这几年已就近承接不少广深两地产业外溢,陆续招引华为、大疆、大族激光等行业龙头入驻。
2018年华为从深圳迁入松山湖片区是东莞承接深圳优质产业外溢的一个里程碑。随华为迁徙的产业链,包括软通动力、中软国际、易宝软件、华微软件等供应商,让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实力更上一个台阶。
“下来我们将围绕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周伟森表示。
周伟森透露,目前樟木头镇正在对接的新项目有23个,其中约8成为深圳外溢优质项目,涵盖电子、机械、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等行业,企业总产值达630亿元,意向投资项目产值达250亿元。
除了直接引进高端制造企业填补产业链空白,东莞也试图借助与周边城市群进行产业合作,推动地区特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樟木头镇是全国最大塑胶原料集散地之一,目前塑胶市场注册主体达2000个,年销售额约达800亿元。”为推动传统塑胶产业转型升级,周伟森表示,接下来樟木头镇将大力培育发展以改性塑胶为代表的高分子新材料产业。而深圳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悉,目前樟木头镇正主动对接深圳高端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嘉卓智谷”、中科智城、基盛产业园等4个重点产业平台,平台总产值预计将超100亿元。其中“嘉卓智谷”产业园将通过创建“国家新材料示范基地”,加大力度研发、孵化和生产高端新材料和前沿材料、3D打印核心技术,形成品牌竞争优势。
周伟森介绍,樟木头镇已与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目前已对接一批深圳新材料行业急需外迁的优质企业,通过物业定制的形式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带动全镇传统塑胶产业提质增效。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下一个五年要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
建设“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即是东莞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作出的一次新尝试,以共建新兴产业集聚区为抓手,打破城市间要素流动壁垒。
2020年9月,东莞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并将南部临深的虎门、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9镇划入示范区范围,集中力量招引产业链龙头、总部型生产企业,优先承接深港现代服务业溢出。
周伟森表示,“十四五”时期,樟木头镇将瞄准深圳先进制造业、高分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招商,力争2021年内引进3个以上优质产业项目。同时,积极引进香港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促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东莞常平镇也落地了“香港城”产城融合项目,并计划以“香港城”为核心,建设莞港经贸产业合作基层改革创新实验区,和莞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推进东莞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科技、金融、法律、医疗、教育、建筑等规则对接。
“希望以此项目探索建立‘香港服务+东莞制造’的莞港合作新模式,目前正全力争取首批16条改革政策尽早落实落地。”常平镇委书记刘裕昌表示。
东莞在城市群融合发展方面的布局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缩影。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也正在加速。
今年2月,“粤大湾区”2021年1号文到4号文相继发布,政策主题涵盖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穗港智造合作区,规划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以及建设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等。
“粤大湾区”2021年1号文到4号文密集布局规划一系列对接机制,均旨在推进大湾区11地市及特别行政区的深度融合发展,特别突出深化与港澳合作,提升人才交流及产业协同创新水平。
大湾区内部基础设施“硬联通”也正在加速推进。
3月,链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填芯施工全部完成,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通车后深圳和中山两地通勤时间将缩短至20分钟。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网也进一步织密,广州地铁22号线确认将南延至深圳,对接深圳地铁18号线,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项目也于3月18日在珠澳两地同时开工。
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初步建成,并逐步向“内湾30分钟通勤”目标迈进。
“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要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软、硬联通”的加速推进,将进一步增强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促进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资源在大湾区内便捷通畅流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