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振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李振 广州报道
履职三年多来,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关注更多的还是在交通领域,尤其是如何“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
即将启程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苏权科,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的专访。今年,他仍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建,并拟向全国政协提交一份《以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发展大湾区交通新基建的提案》。
他在提案中建议,成立“大湾区生命线通道工程结构安全监测和运维技术中心”,统筹珠三角生命线通道工程安全监测和运维技术管理,统一运维管理业务以及智能化运维的标准和方法,以改变单个项目分散研究、效率低下、浪费有限资源的现状。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粤港澳三地要加强协同创新,加快形成大湾区统一标准,并以此为样本推动大湾区在技术人才、教育、医疗等更大范围上的规则衔接。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1987年,苏权科自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工作,曾先后参与修建了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跨海工程。2004年,他开始全面主持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技术管理和科学试验研究工作。
长期处于基建一线的苏权科发现,国内早期交通基建运维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性能退化严重,亟须采取系统性的措施予以全面改善。
“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材料和经验,很难实现对结构数据的有效监测,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苏权科表示,当前基建任务多,且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基础设施存量大,不少设施的功能降低,安全性也受到了威胁。
“如果能够在大湾区运用更多的新基建技术,一定可以提高交通基建的运维效率、降低养护成本,还能制定科学的维修方案。”苏权科说。
他举例,如果用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将港珠澳大桥全面检查一遍,起码要花3个月,耗资上千万元。但如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大大降低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
苏权科认为,要保证我们国家主要的路网和高速公路系统能够安全运行,就非常有必要借助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手段,使我们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安全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测与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与问题的预警,通过预警来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
“如果数据量足够大,还可以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决定下一步如何进行科学养护方案,降低养护成本,相信经过科学、及时的维护,可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苏权科说。
2019年11月16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智能维养与安全运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并运营,该中心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联合三地多个单位共建,苏权科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启动了“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
苏权科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港珠澳大桥在前期设计、施工阶段就大量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设计安装了方便检查与维修的设施和传感器等,但由于大桥结构复杂,全长55公里中有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又有高空、水下设施,要及时准确地检测、感知有困难。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就能够解决很多以前发现不了或测算不准的问题。”苏权科直言,以前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大桥,接下来将尝试探索把5G、北斗、大数据、三维数字化模型等新技术,融入到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应急管控系统集成中,建成一座数字化孪生大桥。
“交通领域的新基建刚刚起步,全世界目前处于并跑阶段。一旦港珠澳大桥在智能化运营管理维护方面的成果出炉,不但可以为未来兴建的桥梁设施应用,还可以助力已经运营的桥梁进行智能化维护,有望在世界范围内从并跑阶段达到领跑阶段。”苏权科说。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而港珠澳大桥的诞生,本身既发挥着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作用,也承载着探索规则衔接的使命。
作为我国第一座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越粤、港、澳三地海域的跨境工程,大桥建设涉及的设计、施工、运维、环保及各个方面标准与规范,三地各不相同。
因此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执行标准”就成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港珠澳大桥使用的标准,是独特的标准,要满足内地与港澳三地。”苏权科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港珠澳大桥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就已经确立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并形成了融合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
苏权科认为,这套标准实际上非常有价值,其涉及不同标准体系与管理规则的对接,对跨境工程很有参考价值。“例如,‘一带一路’沿线,一些跨境工程也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对接,也存在着规则的对接,港珠澳大桥上形成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可以直接为其提供借鉴和应用。”
“粤港澳大湾区要协同发展,标准首先要统一。”苏权科透露,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在与广东省合作,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而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标准就是大湾区首批立项的示范标准,其中仅数据标准就有30余项。
在苏权科看来,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标准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可以作为一个示范样本,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的准绳。
而正是得益于港珠澳大桥等三地协作工程项目的陆续完成,粤港澳三地才在规则衔接上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智能维养与安全运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交通运输行业首个粤港澳三地联合共建的工程技术科研机构,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澳门土木工程实验室、香港大学和珠海交通集团共同成立。
“大湾区的建设到了深度融合阶段,粤港澳三地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一定是颇费周折,但要一件一件完成。有了这样的研究机构,就可以开展三地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与港澳相关机构科技和产业资源对接。”苏权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