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对话丨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高岩:注重本地研发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强 北京报道
今年的进博会对蒂森克虏伯集团来说很重要。尽管这已经不是蒂森克虏伯第一次参加进博会,却是这家德国工业巨头首次以集团的形式,携所有业务板块一起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在展台上。
提起蒂森克虏伯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觉得熟悉又陌生,可能想起的是十九世纪末中国政府购买的克虏伯大炮,或是商场酒店常见的蒂森克虏伯电梯。不过,那些都不再是如今蒂森克虏伯的标志了。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高岩博士,与他探讨蒂森克虏伯在华业务及发展愿景,也谈到了目前最受各界关注的氢能产业话题。
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高岩博士。图片来源:蒂森克虏伯
研发本地化是在华业务发展重点
在本届进博会期间,蒂森克虏伯展示了从风电、绿氢、绿色化工、钢铁到汽车交通等行业的一系列产品和技术。
经历了两百余年的业务发展、合并与拆分之后,蒂森克虏伯目前是一家覆盖钢铁、材料服务、汽车技术、工业零部件、船舶系统以及多战略发展的工业巨头。
据蒂森克虏伯方面介绍,中国市场的整体营收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0%,但不同业务领域的占比差别很大。例如,在华汽车零部件业务在集团全球汽车业务占比就超过20%;得益于中国风电行业、建筑机械和医疗器械在全球所占有的市场地位,蒂森克虏伯在华高端制造加工的回转支承业务,在集团全球回转支承业务占比最高时能超过40%。
高岩表示,近年来,蒂森克虏伯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基本是沿着产业链的上下游来拓展相关绿色、低碳和可持续业务,即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两年多时间里,蒂森克虏伯也一直在加大在华投资力度。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工业和供应链系统,加上本地庞大的市场,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新的增长重心,在华投资建厂和业务布局也变得更加频繁。
高岩表示,中国目前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创新驱动,从粗放型发展转向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市场竞争也在变得更加激烈。
“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不仅需要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更加贴近本地的市场和需求。”高岩说。
目前,蒂森克虏伯在上海设有转向系统研发中心,在大连设有发动机零部件凸轮轴研发中心,在徐州有回转支承高端精加工、风电方面的研发中心等等。
高岩介绍称,在华业务的未来发展中,公司会将研发的本地化、加强研发力量作为发展重点。在上海的蒂森克虏伯转向系统研发中心,目前是整个亚太地区唯一的大规模研发中心,同时也是全球在转向方向的三大研发基地之一。
绿氢产业尚处于开局阶段
近年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开始推动低碳转型进程,氢能产业的热度也居高不下。事实上,目前工业副产氢,以及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气(灰氢)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人们所关注的氢能产业未来,提到的其实是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
绿氢可以凭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获得庞大的产量,并在冶金、电动交通、储能、绿色化工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但绿氢仍面临着制备成本、相关设备研发、核心技术攻关等诸多问题。
高岩指出,目前中国多地都在氢能产业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诸多企业也开始布局氢能产业,但总的来说,氢能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初步的阶段;不少企业都开始了小规模的制氢装置的探索,但距离大规模开发、商用发展和投入运营还有一定的距离。
“未来,真正能够大批量制取商用绿氢的地区,可能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较为丰富的区域,诸如澳大利亚、沙特、中国的西北地区等,风光产业的独特优势将为未来氢能的发展创造机会。”高岩说。
从公司运营的角度来看,蒂森克虏伯将氢能视作公司最有潜力的业务发展方向之一。2022年1月13日,作为公司绿氢技术的主要运营板块,蒂森克虏伯伍德氯工程技术公司正式更名蒂森克虏伯新纪元。在此之前,蒂森克虏伯新纪元已经获得数个订单,包括为沙特未来新城NEOM项目建设水电解制氢装置,与壳牌合作为荷兰鹿特丹的项目提供水电解制氢装置。
高岩表示,电解水制氢的原理并不神秘,目前市场上许多企业都推出了电解水制氢的相关装置,但产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商业化的推广应用,并保证在工业化流程中安全、可靠、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生产和应用。
据其介绍,目前蒂森克虏伯采用了模块化的方式构建水电解制氢装置,公司标准水电解制氢的装置已经达到20兆瓦,是目前市面上其它常规产品的四倍产能,但占地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这就让这类产品在运输和生产方面具有了更多的优势。 而作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二大的钢铁生产商,蒂森克虏伯近年来一直在做氢冶钢的尝试,这就为大量的绿氢生产提供了工业应用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