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积极探索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2022-03-10 20:37: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海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海平 报道

对一直扮演改革开放“风向标”角色的苏南地区而言,如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是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当前无法回避的话题。

苏南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诞生地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崇尚实业基因根植,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改革开放后诞生的“苏南模式”解决了“农转工”问题,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再次切换了发展的动能,实现了发展的“内转外”。

当前,进入到新发展阶段,发展动能已切换到科技创新驱动,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转向高质量发展其本质上是指产业尤其是已初步具备全球竞争力优势的制造业,如何从中低端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无锡是苏南地区的代表城市之一,其经济总量在2017年突破万亿,近几年又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速。苏南地区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面临哪些挑战,又怎样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此,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

《21世纪》:当前制约苏南地区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主要在哪里?

杜小刚:2021年,无锡GDP超过1.4万亿元、增长8.8%,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6%,人均GDP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这就意味着无锡及其苏南地区的发展需求相当旺盛。

因此,发展需求旺盛与苏南地区资源紧缺不相平衡的困境,是新发展理念带来的现实挑战。

当前土地、能源、人才、资金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与金融、房地产等产业在投资回报结构上还不平衡,生产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面临机制性障碍,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另外,从产业发展自身看,虽然苏南制造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要突破,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一些“断点”“堵点”,产业整体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

当然,这些不仅仅是无锡的问题,也是苏南的问题,还是全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这次我主要从要素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平台建设、数字化转型几个方面,结合无锡乃至苏南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地标产业

《21世纪》:无锡地区规模超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已达到10个,如何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杜小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是无锡重点打造的四大地标产业。2021年,两大产业的规模增幅均超20%,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1800亿元,综合实力全国第二;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1400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当两大产业发展到现如今的规模时,下一步的发展就更加需要国家层面来更好支持无锡和苏南地区在优势产业领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地标产业。

以集成电路为例,我建议促进长三角集成电路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集聚融合、集群发展,支持无锡集成电路国际供应链创新示范区建设,对高端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产品给予进口通关便利化和保税改革试点政策。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建议国家完善创新药定价支付体系,鼓励扶持国际临床试验研究平台建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当前,为加快锻长板补短板,我们正在进行深度调研,即将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园出台专项政策。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芯片设计、装备材料等领域的扶持力度,支持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芯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无锡封装测试产业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同时,在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园区的带动效应,赋能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联动周边城市搞创新

《21世纪》:近几年来,部分核心技术的攻关是制约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无锡如何利用现有优势产业和学科,加快突破?

杜小刚:当前无锡在超算、深海、物联网、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创新平台。2021年,无锡研发投入强度达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2%、连续9年位居江苏第一。在科创上,无锡的头号工程就是太湖湾科创带,并且联动周边城市一起启动共建环太湖科创圈。

从无锡的实践看,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这些创新平台、载体,集聚各类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开展技术攻关,这是比较高效有效的。所以,我建议国家支持苏南地区在优势产业领域牵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与研发机构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企业创新的合法收益。

三是加强人才引育和保护。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加强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保护。无锡规上工业企业突破7千家,上市企业总数全国第六,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雄厚、创新意愿强烈,但因高校资源缺乏等因素影响,全市优势产业的人才缺口较大,影响了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建议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鼓励重点高校等资源导入像无锡这样产业发展活跃的地区,支持苏南地区与重点高校联合开展产业人才培育、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专科学校等。

探索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21世纪》:本次全国两会上,你提出支持苏南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杜小刚:苏南是全国制造业发展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有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路子、打样本、做示范的使命和责任,但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瓶颈和问题。但苏南有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路子、打样本、做示范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我提出了支持苏南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建议,建议国家加大对苏南支持力度,推动苏南地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创新高地,示范带动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1世纪》:探索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为何将重点放在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创新高地?

杜小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而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驱动力。苏南地区制造业基础稳、实力强,产业创新转型开始早、成效明显,具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创新高地的基础。

近些年来,我们一以贯之推进产业强市建设,无锡产业发展的创新动能日益增强。2021年,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6.5%、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9.9%,比2015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可以说,无锡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创新高地打下了坚实基础。无锡乃至苏南地区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也有责任在这个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建设具有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