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广州图书馆:打造和谐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
编者按
过去,公共图书馆的传统职能主要有两种:图书借阅和文献存储。而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图书馆的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转变。作为广州市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广州图书馆(以下简称“广图”)也在探索多元化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公共服务职能。近年来,广图作为广州市开放性的知识传播平台,在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举办了展览讲座、艺术鉴赏和文化展示等多样化的活动,旨在打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公众共享空间。
广图如何丰富自身职能,推进知识传播模式的多元化?如何用新思路推出各色公众活动,推广全民阅读?如何与时俱进,保持自身的可持续性?近日,广图社会活动推广部主任刘双喜接受了广州奖办公室的采访。
广图在实现传统的藏书、借阅功能外,推出了许多面向大众、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否介绍一下主要有哪些活动模式?这些公众活动又是如何运作的?
刘双喜:广图的公众活动主要包括展览、讲座报告会、读者培训、在线展览及其他活动,并形成了由文献推广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公共交流活动组成的多样化服务体系。这些活动既有自主策划组织,也有与合作伙伴共同举办。去年,我们举办了线上线下活动共4000多场,参加活动的人次接近1300万人次。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线上活动,参加线上活动的人次约占总人次的90%。
基于什么背景,广图开始推出各种公众活动?
刘双喜:广图推出各种各样的公众活动,主要有三个背景:一是公共图书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94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强调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使命,到次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逐渐发展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领域。二是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广州市从2006年起举办“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后数年,有关“全民阅读”的倡议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的法律条例也被相继颁布。在法律政策推动下,阅读推广越发成为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方式。三是广图的自身发展定位。今年是广图建馆40周年,也是广图“十四五规划”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广图在这一规划中确立了五个使命,其中“学习平台、文化平台、交流平台”等三项使命都与阅读推广活动有关。
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贵馆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有哪些侧重点?
刘双喜: 广图的活动不仅在本馆举办,还通过自主举办、直属分馆举办、广州公益阅读活动等走进了学校、社区、军营等地。与此同时,为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我们在2021年面向未成年人、残障人士、老年人、来穗人员等特殊群体举办了两千多场活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面向未成年人的活动,几乎占活动总量的一半。
此外,我们还积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图书馆间的交流和联动。例如,我们与佛山市图书馆连续三年合作举办了“广佛同城共读”活动;与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联合推动在澳门、东莞、佛山等图书馆举办“《广州大典》巡回展”;还举办或参与承办了粤港澳“共读半小时”广州主会场活动、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活动以及“品读湾区”9+2城市阅读之旅活动等。
推动全民学习、大众教育,能为城市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也能让城市社区更加可持续地发展。广图作为推动全民学习的平台之一,如何与时俱进、保证公众活动的可持续性?
刘双喜:为了保证公众活动的可持续性,广图主要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一是注重通过规划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图从“十二五”以来,共推出了三个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确立每个发展阶段的使命和任务,并依照年度计划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二是注重公众意见收集,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活动发展策略。近年来,广图每年都会委托第三方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受众情况和意见。自疫情防控以来,我们策划了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去年公众参与度达87%,比往年实现了较大增长。 三是注重服务活动化、活动品牌化发展。广图将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一项核心服务,以此持续吸引读者及合作伙伴的关注和支持、推动自身发展。我们在每周末、重要节日、假期都会举办大量公众活动,以去年为例,平均每天举办11场活动。此外,广图还注重加强社会合作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来推动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去年,广图与三百多家社会机构开展跨界合作,大力拓展特色活动。
您认为理想的图书馆在城市中的定位是什么?应具备哪些功能?
刘双喜:我理想中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读书和学习的地方,更是所有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图书馆还应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者。“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是公共图书馆的初心,从这一初心出发,其功能包括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引领阅读、促进学习、提升素养、丰富生活、促进交流、支持创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