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东北冷涡活跃,6月注意防范江淮流域洪涝灾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许秋莲 上海报道
6月12日午后至夜间,北京出现雷雨天气,局地伴随强对流,北京市雷电、大风、冰雹三大预警高挂。北京通州、顺义等多地出现冰雹。此外,据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6月上旬,广西、广东、福建等多地降雨日数在8天以上。南方强降雨落区重合度高,江南、华南等局地土壤含水量已经接近饱和,需要警惕泥石流、内涝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北方因受冷涡“催化”频繁雷雨天气,已经进入一年中雷电高发时段。
问及为何会出现上述现象,6月13日,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袁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6月东北冷涡活跃,导致冷空气活动频繁,加上夏季风环流带来的西南水汽输送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阶段性加强西伸带来的水汽输送均偏强,所以华南到江南南部持续发生强降水过程。
持续强降水带来的洪涝灾害、泥石流等对农业带来了致命打击。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连续降雨不仅会泡烂农作物的根部,对交通运输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我国在灾害预防工作方面还是做得很好的,天气预报基本精准,自然灾害急救、应急手册也都宣传到位。”
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梅雨区均偏早入梅
据国家气候中心微信公众号,预计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
6月上旬,雨一直下个“不停”。6月中旬仍延续上旬雨这个主题,据中央气象台,6月12日至14日,长江以南地区自北向南将出现强降雨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雨强度大、致灾风险高的特点,强度超过6月3日至6日的降雨过程,且降雨落区与前期高度重叠。
在此期间,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雨(最大小时降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达80毫米以上)、局地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袁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6月东北冷涡活跃,导致冷空气活动频繁,加上夏季风环流带来的西南水汽输送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阶段性加强西伸带来的水汽输送均偏强,所以华南到江南南部持续发生强降水过程。
浙江、上海在近日接连入梅。据上海发布,今年上海入梅较常年平均偏早。“不仅是上海,今年江南和长江中下游梅雨区都是偏早入梅的,这与我们3月底发布的汛期预测意见一致,最主要原因是去年秋季开始‘拉尼娜事件’一直在持续,目前衰减缓慢,这使得夏季风爆发和我国的雨季进程总体偏早。”袁媛表示。
而北方因受冷涡影响,东北、华北、黄淮北部等地强对流天气较为激烈。据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6月12日21时5分,北京发布冰雹黄色预警。据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统计数据,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顺义、昌平、通州局地出现冰雹,最大冰雹直径5厘米。
“这月北京下冰雹并不是一个极端事件。”袁媛直言道,东北冷涡通常在5-6月活跃,容易导致东北、华北等地发生强对流天气。去年东北冷涡在4-6月都特别活跃,今年的情况不如去年强。
不仅仅是连续降雨和冰雹等气候,早在今年3月就有此类气候征兆。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4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3月份,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2.6万条,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9.5%。其中,雷雨大风、暴雨预警同比增加3.7倍和2.2倍。
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5月新闻发布会上,王亚伟介绍道,4月以来,强对流天气频发,局地灾害影响重,全国共有13个省(区、市)遭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其中贵州、江西、福建、湖南灾害影响较重。特别是4月23-25日,贵州多地出现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冰雹最大直径有12毫米,最大风速达27.8米/秒。
6月需特别防范江淮流域洪涝灾害
那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雷暴大雨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以及汛期时防汛排涝?
中国天气网于6月9日发布了防雷手册,里面包含了不同人群防雷指南、户外游玩防雷指南和居家室内防雷指南等。
翌日,江西南昌西湖区组织开展下穿式立交应急排涝抢险演练活动。浙江部分地区、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广东等也于近日陆续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上海杨浦区在6月11日组织开展防汛工作集中培训。
此外,过多降雨,对农业来说也有较大影响。赵皖平对21世纪经济记者说,“连续降雨不仅会泡烂农作物的根部,对交通运输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他强调,洪涝灾害会带来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例如造成贵州动车事故的泥石流就是因为连续降雨。“首先要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财产的安全转移。”
国家气候中心在5月28日发布的《2022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滚动预测意见》(下简称《意见》)中,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各流域的降水状况是: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较多,有较重汛情;珠江流域南部、黄河流域上游部分地区降水略偏多;长江流域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南部降水偏少;太湖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松花江流域和嫩江流域降水接近常年同期。
面对阶段性强降水和暴雨洪涝,《意见》中明确,6月需特别防范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7-8月重点防范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从地区来看,西北地区南部和西南地区出现山洪、地质灾害可能性大,要做好防御准备。其中,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复杂,需特别注意极端强降水及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对铁路施工和人员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东北地区、华北、华东、华中等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局地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为频繁,需采取措施降低对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人身安全的影响。
虽南北方均有降雨,但《意见》预测,6月,华北大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等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上述部分地区表层墒情偏差,不利夏种及出苗生长。7-8月,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新疆、西北地区西部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发生阶段性气象干旱,南方稻区需防范水稻高温热害,以及干旱对水稻生产用水的影响,注意加强库塘蓄水。
(本报记者卜羽勤对此稿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