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向世界:通江达海“链”全球 携手港澳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南沙方案》对南沙打造开放门户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了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等任务。
例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支持粤港澳三地在南沙携手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等。
近年来,南沙港在畅通广阔内陆腹地与连接国际市场两方面不断进阶,一步步朝着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发力。随着南沙港投产使用,广州打通了通往海洋的重要通道,海铁联运、湾区一港通等创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南沙港“内引外联”的功能。《南沙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提出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航运资源,带动粤港澳三地全面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建设国际航运物流枢纽,除了发展航运物流,还要拓展到海港产业,例如航运交易、航运金融和海事服务等。在受访专家看来,南沙港与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南沙自贸试验区互相涵养,跨境电商、供应链物流等以港兴业的“南沙实践”充实了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内涵与外延。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南沙方案》十分重视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对南沙港提出了更多的功能定位。随着大湾区航运资源进一步整合,珠三角的货源能够更好地在广州、深圳、香港的港口协调,同时,港澳的货源会增加,把港口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协调合作关系。
近年来,南沙港在畅通广阔内陆腹地与连接国际市场两方面不断进阶,一步步朝着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发力。甘俊摄
内引外联,南沙通江达海“链”全球
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码头,配置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IGV车精准对接集装箱,进行自动化作业,“智慧港口”已经从蓝图变为现实。
广州港南沙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工程技术部经理黄炳林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南沙自动化码头工程已进入了实船联合调试作业阶段。
从最初的一片滩涂到世界级枢纽港区、智慧港口,南沙港历经十几年的征程。2004年,南沙港区一期工程的投产让广州港开拓了海港布局,作为广州唯一的天然深水港,南沙港畅通了珠三角货物的国际远航之路,打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航道。
随后,南沙港一二三期工程12个深水泊位陆续投产,广州港也实现了从黄埔港向南沙港的变迁,“河港”变身“海港”,可泊船吨位也从5万吨以下跃升至20万吨级。
截至目前,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建成集装箱深水泊位16个,年通过能力超2000万标准箱,外贸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到2025年,南沙港的国际班轮航线预计将达到150条,集装箱吞吐量将达2200万标箱。
南沙港四期正在建设,南沙港五期、国际通用码头、海铁联运码头等也在筹建,未来,整个南沙港区的港口通过能力有望达到3000多万标准集装箱,该体量在全世界单一港区将排名第一。
如今,南沙港强调向内通江达海,对珠江沿岸内河码头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6月20日,首票“湾区一港通”进口货物在广州南沙港顺利通关,从日本运抵的进口汽车零配件卸货后转驳船直达花都港,整体物流时长压缩40%。
不只加强与内河航运联接,南沙港还将充分运用铁路运输。《南沙方案》提出,进一步提高港铁联运能力。
广州港股份生产业务部总监周小龙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广州港结合“国际班轮航线+穿梭巴士支线+内陆港办事处”网络布局,搭建内陆地区与广州港联通世界的海铁联运通道,将广州港的“出海口”搬到了内陆企业的“家门口”。例如,江西赣州的南康家具通过南沙港海铁联运班列运输,运输成本不增加,运输时间节约了2-3天。
在胡刚看来,把铁路运输跟港口连接起来,有助于周边省份例如贵州、湖南的货物直接运到广东的港口,带动整个港口腹地货源集中,而集装箱的使用也使整个运输过程非常高效。
截至目前,广州港打造“铁路+海运+国际段内陆物流”的多式联运通道,全港海铁联运班列业务辐射全国9个省市、42个地级市。今年1-5月,广州港已累计发运7列中欧中亚班列,海铁联运箱量同比增幅49.9%。
提升能级,推动高端航运要素集聚
《南沙方案》强调,要支持广州航运交易所拓展航运交易等服务功能,支持粤港澳三地在南沙携手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
“从伦敦、纽约、波罗的海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看,航运交易所代表的是航运中心的软实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交易所是最顶端的环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分析。
一直以来,广州在港口吞吐量方面名列世界前茅,但与全球国际航运枢纽仍存在差距,亟需在航运交易、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中高端价值业务方面有所提升,而打造国际性航运中心则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2013年,“做优做强广州航运交易所”被列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同年,交通运输部明确支持广州航运交易所作为对接港澳、联通西江、服务泛珠三角地区的综合性航运服务载体。历经十余年发展,广州航运交易所积极推进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交易、服务、信息”三大重要公共平台能力,推动航运资源要素的全球集聚和配置,辐射范围已经突破珠三角,取得了不小进步。
例如,广州航运交易所发布的珠江航运指数体系已被国家统计局纳入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价格统计报表制度,截至目前发布综合运价指数达238期,基本形成了辐射华南、影响粤港澳湾区的航运资讯服务品牌。
但在受访专家看来,广州航运交易所在提升整体能级方面仍有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研究院执行院长邱国宣认为,广州航运交易所需进一步拓展自身在高端航运服务业务方面的能力,尤其是面向香港等靶向招商,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作用及海事专业服务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
邱国宣还表示,粤港澳三地共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也要在传统的航交所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升格为湾区航运业的晴雨表,打造为湾区及世界一流的公共航运服务平台。
王国文也认为,粤港澳三地参与共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将带来更大想象空间。广州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香港航运企业众多、深圳科技实力强大,这些资源禀赋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货量资源、航线资源,腹地经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注入强大的创新动能。
他拿航运指数举例,目前国内的航运指数已具备研究意义,但金融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粤港澳三地可以共同编制大湾区航运指数,与香港联交所深度绑定,推动航运指数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真正发挥出实现运力和货种之间的撮合功能、对冲国际风险的功能,以及风向标作用。
“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肩负着制度性突破的使命,这既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又需要中央进一步向地方授权,提升航运业务运行效率,推动我国航运产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王国文说。
整合资源,港口群竞争关系变合作
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项目和南区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从港口、物流到产业,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功能正日渐充实。
以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区冷链项目为例,榴莲、山竹等国外进口水果从原产地直达南沙港之后,仅用2小时左右即可送达江南水果市场,这一航运物流优势使南沙港区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进口水果、冻品冷链分拨中心。
如此港口优势,为海港关联产业提供了巨大支撑。胡刚表示,“整个方案对于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极为重视,对南沙更是倾斜资源。广州期货交易所已在南沙挂牌,未来还将在南沙设立期货交割仓,这些都需要港口作关键支撑。”
依托南沙港以及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优势,南沙有机会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宗原料、消费品、食品、艺术品等商品供应链管理平台,这将极大地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今年上半年,卓志国际物流南沙集运中心也已在南沙港区正式投入试运营。“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南沙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同时通过分拨中心仓、国际物流集运中心等设施完善调拨网络,利用南沙海铁联运等优势发展集拼业务,为跨境电商的商品进入南沙提供更完善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卓志集团国际物流事业群总裁助理李恒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除此之外,《南沙方案》特别提出,要在南沙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在胡刚看来,这等于直接给南沙增加了一个功能定位。
“南沙作为南沙港最直接的腹地,在打造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方面优势明显,让港口服务业更靠近港口,有利于把广州原本的海事服务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香港的海事服务业与国际联系更加紧密,南沙通过引入香港的海事服务资源,可以推动南沙的海事服务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胡刚说。
与港澳的协作不止于海事服务业。《南沙方案》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提升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重点在航运物流、水水中转、铁水联运、航运金融、海事服务、邮轮游艇等领域深化合作。
胡刚认为,香港面向世界各地的航线十分丰富,珠三角的内河码头也极具辐射优势,一旦大湾区航运资源进一步整合,大湾区通江达海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背靠大湾区港口群的总体服务能级,南沙更有能力打造对标国际、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物流枢纽。
“与此同时,通过与大湾区内地的港口联动,港澳的货源会增加,也能带动港澳港口经济发展,将原本港口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协调合作关系。”胡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