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成第二个“国家队”成员,兼具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黎霞广州报道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挂牌成立。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今年6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而在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已在北京正式揭牌。此次,广州挂牌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属第二个“国家队”植物园。
挂牌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总规划总面积319公顷,主要立足华南,进行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等工作。未来3到5年,还将建立华南国家植物迁地保护中心,实现物种保育2万种以上,使华南珍稀濒危植物95%种类得到迁地保育。
受访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共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200个,但“国家队”仅两个。国家植物园的价值体现在科学层面,也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华南国家植物园落户广州,对珍惜濒危植物保护、对讲好中国植物故事,以及对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发展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图为今早揭牌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 受访单位供图
华南植物园升级国家植物园
国家植物园再添新成员,为何落在广州?在业界人士看来,首先是因为广州的自然禀赋够好。
广州所在纬度是我国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也在广州,建设基础好。
此次,国务院批复中没有明确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范围,鉴于中科院是合作共建单位之一,再参考北京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路径,华南国家植物园有望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基础上扩建。
1929年12月4日,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陈焕镛在广州创建了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这是华南植物园前身。华南植物园先后由陈焕镛、陈封怀两位著名植物学家,两代的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兼主任。他们是这项植物园事业的拓荒者。
华南植物园是中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也是全国三大植物园之一。
华南植物园园地规模庞大,广州园区占地4237亩,肇庆鼎湖山园区占地面积约17000亩,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研实力方面,目前华南植物园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台站/CERN站、1个院级/省级野外台站、1个省级野外台站;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工程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广东省种质资源库、华南植物鉴定中心等科研平台。
华南国家植物园落地广州,还考虑了广州一以贯之对“绿色”“生态文明”的看重。
广州又名“花城”。据住建部《202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0年底,广州是中国内地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高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23.35平方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遥遥领先。广东还是中国公园最多的省份,共有4330个公园,平均每42平方公里就能找到一个公园。
在多位业界专家看来,广州显然完全有资格、有能力、有资源,打造好国家植物园这个“绿色名片”。
“让更多市民朋友了解我们的生态文明,然后由了解到热爱,从热爱到走进,最后一起参与保护和修复我们的生态文明。”7月4日,长期致力于科普教育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中艺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在国家植物园落地广州后,广州的生态环保事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都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广州的城市绿化水平也将在现有水平上向更加精细管理的方向迈进。
国家植物园如何体现“国家代表性”
国家植物园的价值,体现在科学层面,也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
国务院的批复文件中提到,“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
广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启动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意义重大,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可使国家植物园成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对于批复文件中特别提到的“植物迁地保护”,华南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深有感触。
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宁祖林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中心培育的怀集报春苣苔,就是华南植物园对珍稀物种“迁地保护”的一个缩影。
“怀集报春苣苔”在野外个体数仅存几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宁祖林介绍,怀集报春苣苔是我国苦苣苔科最为稀有的物种之一,仅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一处喀斯特洞穴处发现,2012年首次被发现时仅约200株。但近几年,科研人员发现怀集报春苣苔个体数急剧下降,为了加强对其保护,华南植物园加强了野外种群调查和引种收集,如今已经在华南植物园实现了人工繁育并建立起了迁地保育技术体系,可在较短时间内繁育出大量优质种苗。
对于“植物迁地保护”,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李俊清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植物在自然界中面临泥石流、地震、火山等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因此要对好看的、好用的、有药用和经济价值等植物加强保护,迁地保护起到了有备无患的作用。
李俊清表示,植物园也将通过研究实现对植物的驯化。中国从海南岛到长江以南的区域,其珍稀植物都可以迁移到华南国家植物园中,这一植物园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广东所处的亚热带在中国和世界具有独一无二的典型性。”他说,北纬30度左右大多是荒漠,撒哈拉沙漠就位于该纬度带,只有在我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个范围内亚热带的典型植物,都可以迁移到华南国家植物园得到保护。
“华南植物园本身科研能力强,物种也丰富。植物园应该服务于更广范围内的植物迁地保护,比如将全世界气候条件相似地方的植物都保护下来,而不是只服务一个区域或者一个省份。 ”李俊清说。
“国家植物园”将有哪些担当
据华南植物园官网信息显示,华南植物园广州园区包括植物迁地保护及对外开放园区,占地4237亩,建有展览温室群景区、龙洞琪林景区、珍稀植物保育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植物17168种。
事实上,按照华南植物园的“十四五”规划,建设华南种质资源库、提升迁地保护能力,将是植物园未来的重要建设工作之一。
华南国家植物园未来会与全球其他植物园有何不同和优势?
在7月4日与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未来华南植物园将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和特有植物为对象,迁地保育物种2万种以上(含华南濒危植物的95%,6000种经济植物),科学研究继续位列全球植物园前列。
“简单来说,未来在建设更高层次的植物园平台上,可以把优异的种质保护起来,建立种子基地和基因库,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培育出更好的品种,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徐大平说。
任海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培育经济植物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植物园近年来引进、驯化了烟草,如今变成了云南的支柱产业,还培育了第一批具有商业价值的杂交水稻,橡胶这种只能在海南岛生长的植物如今在广州也能生长。
据悉,由华南植物园培育的两种经济植物有望在今年实现大规模开发,其中一种是鲜果枸杞,主要为提高果实大小、改善口感,增加储运和货架期;另外一种是三叶木通,主要是增加果肉厚度和减少种子数量。
除去植物本身带来的文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讲好中国植物故事的重要内容。
任海表示,园区将与本土植物相结合,继续贯彻“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风格,建设高水平专类园,改造基础设施,提升植物园园容园貌和美誉度,将华南植物园现有38个专类园中的4个建设为世界一流,4个建设为国内一流,同时整体提升植物园园容园貌和基础设施水平。
实际上,由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近年来华南植物园日益成为广州市民乃至外来游客的“网红”打卡点。2021年游客人数高达165万人次。
“未来华南植物园将建设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提升科普教育能力,通过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上升至300万人次以上。”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透露,华南植物园将提升休闲热门地与科普职能,首先是对游客开放的面积将变得更大,作为4A级景区华南植物园占地接近4300亩,还有部分地区并没有开放。
王瑛表示,未来不但会将园区内已开放的区域建设得更加美丽,还会将没有开放的区域也开发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参观游览。“未来植物园的目标客群不仅是广州本地的游客,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目前植物园还在策划景区植物和文化的融合项目以及夜间项目,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普教育营地,希望服务更多不同领域的游客和家庭。”
受访专家认为,本次升级将带动科普旅游产业发展。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介绍,华南植物园所在的广东地区,在林木种苗绿化产业方面,其推广和利用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花卉产业方面,广东以5%的种植地占全国的13%的产值,成绩也相当显著。而作为广州本身而言,在植物保育、植物创新和植物种类的新技术领域,都处于全省的领先位置,这对于城市不同产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有利于南药企业和乡村企业的物种开发利用。
(视频来源:华南国家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