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入账632亿,伊利潘刚野心不减
文/方文宇编辑/江昱玢
步入后千亿的伊利,稳步增长。
2022年上半年营收632.13亿元,同比增长12.29%;净利润61.33亿元,同比增长15.23%。
2021年,伊利营收破千亿,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营收及利润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离“2022年实现营收1296亿元,利润总额122亿元”的目标更近了。
董事长潘刚带领下,伊利多条业务线齐头并进——液体乳、奶粉、冷品、奶酪,都是其经营版图中拉动业绩增长的因子。
经历过强者搏斗、疫情影响、渠道变革、消费迭代等,伊利营收从1992年的3351万元,到2021年突破千亿,增长了3300倍,30年都是正增长——掌舵者功力可见。
10年间,伊利从全球20强到10强,再到5强。下一步要冲击全球乳业三强,甚者直指第一。
目标既定,潘刚如何实现?
第二增长极
今年上半年,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收120.71亿元,同比大增58.28%,营收占比达19%,成为继液态奶后的第二大营收来源。
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增速位居行业第一,市场零售份额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成人奶粉居细分市场第一,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奶酪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业务增速超40%。
潘刚选择优先发展奶粉业务,正是在中国千亿规模的婴幼儿奶粉行业,看到了市场整合后释放出的机会。
他认为,在其他潜力业务的资源分配上,奶粉业务是“市场大、盈利好、机会多且确定性高的业务”。
今年3月,伊利完成对澳优乳业的并购,持有后者52.7%的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市场分析称,对伊利而言,收购澳优可以快速增厚体量和业绩,形成全品类全价位的产品布局,甚至超越外资奶粉品牌市场规模。
尼尔森数据也佐证了这点,2021年按销售额统计,澳优和伊利的婴配粉市占率分别为6.3%和6.2%,合计12.5%,超越雀巢位列行业第二。
半年报中特别提到,营收增长和二季度并表澳优有关。
7月,伊利将菲仕兰的中国生产基地加进购物车,交易预计于2022年底完成。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伊利目的是为了做湿法工艺奶粉,满足渠道商、消费者需求。“今年伊利婴幼儿奶粉业务增长迅猛,预计2024年之前奶粉业绩将跃居全国第一。”
潘刚阔绰出手,看好的是奶粉业务的高毛利。
今年上半年,伊利奶粉和奶制品业务毛利率高达39.2%,高出整体毛利率8.5个百分点,比收入比重最大的液态奶业务则高出10.9个百分点。
此外,伊利奶酪事业部自2018年成立以来,借助液态奶的渠道优势,加速铺货。潘刚透露,伊利奶酪业务在常温和低温、B端和C端全面布局,2021年收入增长超150%。
截至2022年6月底,奶酪业务已覆盖50万家门店,预计年底布局的门店数量将达到100万家。
这意味着,奶粉和奶制品业务规模的不断提升,将为伊利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加速实现伊利“2025年收入双位数复合增长,利润率平均每年提升50个基点”的目标。
主业谋新意
抢抓第二增长线,源自液奶增速放缓。
Wind数据显示,2015-2021年,国内常温奶销量年度复合增长率只有2.58%,价格年度复合增长率为2.93%。
伊利液态奶上半年的增长表现,难言强势:营收428.92亿元,同比微增1.14%。
今年618,伊利在天猫渠道销售额仍然排名第一,但细分品类上,液态常温乳制品和奶酪奶制品都屈居第二。
作为营收占比超67%的基本盘,伊利液态奶拿出看家本领——200亿级明星单品金典、安慕希、伊利纯牛奶。
安慕希市场份额达65%,稳居品类第一;金典有机作为有机品类第一品牌,市场份额保持行业第一。
“就未来发展而言,我们认为常温奶一定是中国市场的主流。”潘刚表示,在优势领域,伊利不乏100亿级的优酸乳,10亿级舒化奶、谷粒多、QQ星等。
发展大单品的同时,伊利紧跟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对减糖减脂和功能性的需求显著提升,伊利便随之迭代产品。
以安慕希常温酸奶品类为例,伊利原产地直采水果,运用“减糖”技术,推出安慕希AMX 0蔗糖丹东草莓、安慕希AMX新疆哈密瓜以及安慕希清甜菠萝风味酸奶等新品。
今年1-6月,安慕希清甜菠萝风味、丹东草莓风味酸奶累计销售额破12亿;芒果、哈密瓜风味酸奶6月上新以来,单月也突破1亿销售额。
潘刚指出,增长关键在于创新。“通过创新去拉动消费活力,通过创新去产生高溢价。”
值得一提的是,从安慕希2013年诞生至今,潘刚多次被问到,该产品是否已经触顶。
“在几十亿的时候提,在100亿的时候提,经常提。”潘刚回忆,“到了今天,安慕希成为了常温酸奶行业的绝对领导者,还在大体量的基础上依旧稳健增长。”
持续创新为伊利注入了新鲜活力。
报告期内,新品营业收入占比保持在12.48%。上半年,公司相继推出了“金典”超滤牛奶、“金典”娟姗A2有机纯牛奶、“QQ星”原生A2β酪蛋白纯牛奶等新品。
三强新目标
2030年迈向“全球乳业第一”之前,潘刚提出,伊利要在2025年先挺进“全球乳业三强”。
为此,伊利不断加速国际化。
2021年12月,伊利印尼乳业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投产,主要生产面向印尼市场的Joyday冰淇淋。这是伊利在东南亚的首个自建工厂,也是印尼最大的冰淇淋工厂。
今年1-6月,伊利实现国内与东南亚、新西兰基地间的联动,国际化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58%。
在新西兰西海岸,潘刚又有新收获。
7月19日,伊利旗下新西兰威士兰乳业新产线投产,黄油年产能将翻倍,达到4.2万吨,成为中国乳企在海外建设的最大黄油工厂。
想要及时“捕获”海外标的、集中统一管理,潘刚又做起了私募。
8月31日伊利公告,子公司出资1亿美元,设立并认购YJLC Fund LP基金,主要投资新消费领域的优质企业。
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挺进“三强”的中长期目标,潘刚屡次公开强调“绿色减碳”。
2021年,伊利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下降50.9%。
在投资者问答中,伊利表示,与之合作的部分牧场已实施屋面光伏项目,同时也与知名光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正积极推进牧光互补新机会。
最新进展是,以“智慧化、现代化、零碳五星”为发展理念的伊利现代健康谷建设项目,已于7月12日投产。到2035年,潘刚定的目标是年GDP贡献1982亿。
“外部环境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们有能力,在跨越千亿之后,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伊利现有的价值创造半径。”潘刚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