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中国青年艺术者的“藤蔓”伸向生态艺术

2023-11-11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膨胀的物质需求使得自然环境超负荷承载。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生态艺术,正是城市化过程中艺术家直观感受到人与环境剧烈冲突的产物。这种生态自觉意识,尤其是个体对于环境的关注,既是人类理性与欲望之间的抗衡,也透露着人类对自然的观照与对人性的关怀。

近年来,以“生态”为关键词的社会性议题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艺术作品中,成为了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生态艺术”也已经逐渐超越了简单的环保主题,而涉足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相关话语以及人类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2022年年底,旨在选拔并培养新一代中国创意策展人的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 2023(以下简称HBP 2023)大赛收官。本次大赛以“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为主题,最终产生了两组获奖方案。

11月4日,获奖策展人之一的宗晓策展的《剧变生态》(Metamorphic Ecosphere)展览在北京艺术胜地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正式开幕。在二楼宽阔的展厅中,共有10组艺术家及艺术团体以多种媒介的形式共同阐释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对生态艺术主题的不同思考和实践。

本次展览有10组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共同阐释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对生态艺术主题的不同思考和实践。 受访者供图

以万物为尺度

走进展厅入口,迎面而来的第一件作品是艺术家戴圣杰的《金银岛午餐》。在一张看起来凌乱不堪的长餐桌上,摆满着艺术家收集的废旧电子垃圾、汽车零部件还有各类废弃工业材料做成的一道道“大餐”。据宗晓介绍,为了淘到这些创作素材,戴圣杰前往了国内最大的电子垃圾的回收中转处理站,还有蹲守一些艺术展览撤展后被丢弃的废料以及拆掉的汽车电器元件。通过展示这一件件生产物料从原始状态到被加工制造、被消耗、被丢弃、被系统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他把这个过程隐喻成食物在人类身体内的循环,由此引发参观者对资源循环、生态保护和全球化影响的反思。

再往前走几步,每个人的目光几乎都会被艺术家苏咏宝的作品《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吸引。艺术家用干燥的玉米丝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有机茧房,前后形成通路。玉米丝经过她的手动梳理,使得光线和气味能够穿过其中,温柔地包裹住走进茧内的生命。她希望通过作品鼓励人们穿进这个房间,感受由茧到蝴蝶的蜕变,感知大自然有机的力量。

光合生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地球上生命的起始。作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增加,为后来纷繁复杂的生命演化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走到展览中间,可以看到艺术家王偲丞带来的装置作品《起始与未来》。面对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今天,光合生物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同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其固碳行为对于缓解气候变化和减少空气污染有着积极的影响。艺术家引用了“时间光锥”的结构,将光合细菌和藻类等作为本次装置项目的生物材料培养其中,希望以此引发观众对当下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的思考。

走进关掉灯光的暗室展厅,实时模拟互动装置《互联生态系统》正投影在幕墙上。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武子杨和马克·拉莫斯想象了一个完全基于数据和网络的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消耗方式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系统中以电作为生命基础,Wifi信号作为营养,光学雷达数据成为热源。进入这个系统的观众们可以逐步演化出适合这个生态的数字感知系统,并与生态中的生命互动。

艺术家王珏珏的作品《入侵》也布置得十分吸睛。珍珠项链这种为人们所熟知的装饰品原料来自于自然,在经过人为加工后,成为符合人们审美的商品,承担起了为人类增添“美”的作用。而艺术家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条巨大的珍珠项链,并在项链上种植了青苔。通过青苔逐渐侵占和覆盖“人造的美”,传达出希望人类可以接受与其它物种共存共生的理念,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作资源或敌对关系,以此引发人们对美丑、人造与自然的辩证思考。

艺术家杨怡茗带来的装置《拼接》,灵感来源于科技高度发达的后人类时代。在她的想象中,当人类可以自由选择身体的形态,成为了生化体和机械体的结合时,当记忆、感官均可复制、设计的时候,此时人与自然、与科技、与其他生物、与机械之间的复杂关系该如何理解和处理呢?她所设计的机械蜘蛛与人类生物结构的结合,提醒着人们反思“人之所以为人”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以及对于未来机械、人工智能可能替代人类的反思和警示。

同样将想象拓展到史前远古年代的,还有艺术家曹舒怡。元素磷几亿年来在地质、生物中深度嬗变,她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数字动画,想象了亿万年前“磷”这种矿物元素逐渐从元素形态变形至工业产品,再最终作为废料被排泄至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磷元素见证着地球的进化和人类的工业活动,它们不断被集聚游离并在生物与行星体之间的转移变形,以此鼓励人们反思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科技的发展如何改变了地球的代谢方式。

通过多组艺术家多元化综合艺术作品的呈现,观众们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得以重新认识和思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并想象重建友好生态秩序的可能。

艺术介入“生态位”

策展人宗晓目前在上海从事策展活动,长期关注科技对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结构的影响。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生活质量和便捷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与之相伴的还有环境污染的加重、资源的过度攫取等隐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逆的,但也不可忽视和放任其负面影响,两者一直处于拉锯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重申思考这些问题。在反复的拉锯过程中,我们在试图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过去的生态艺术往往与环境保护绑定,强调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艺术创作。但是在新一代策展人和艺术家看来,生态问题往往不局限于环境保护,人类需要转换视角——把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生态为中心,从环境保护转向对人类社会复杂生态的多层面的探讨。生态艺术成为了一个需要多学科、整体看待的问题。

宗晓指出:“人类的经济活动环环相扣。在这个巨大的网络中,人们大规模地生产、销售,期望攫取更多的利润,因此需要科技不断地发展,以更大化地榨取自然的价值。这些行为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得更快,生产出来的产品快速迭代后又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排放,进而不断地恶性循环。因此我提出这个主题,不仅希望引发参观者对单一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更重要的是希望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重塑怎么样的生态关系。”

记者还留意到,本次入选展览的生态艺术作品大多并非常见的纸面或者平面艺术品,而更多地容纳了装置、数字动画、参数化预测等新型媒介方式。宗晓对此表示,现在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天然对数字艺术等的新型创作手段更为熟悉,运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新型媒介能更丰富地表达艺术家们的理念,因此相对于限制较多的传统纸质媒介创作,使用恰到好处的材料创作能使得作品在展览环境中更具感染力。

创作生态艺术作品无疑需要做好作品中艺术性与公益性的平衡。当被问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兼顾两者的平衡时,宗晓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她在不同艺术家的身上看到了对这两者的不同取舍。“艺术性和公益性之间其实不是矛盾的关系,更多的在于看艺术家的这件作品更倾向于哪一种表达,作品是传递信息重要还是形式的美感重要。这本身也是一个在艺术行业中反复辩论的议题,但无论倾向哪边,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表达。”

新生代中国青年策展人

据悉,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由现代汽车集团和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发起于2017年,致力于挖掘和支持中国新锐策展人,促进对当代重要议题的创新与批判性探索。至今已经走过了六届,扶持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中国策展人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现代汽车集团艺术总监崔斗银(DooEun Choi)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初考虑设立HBP奖项是因为发现在艺术+技术这样的跨学科艺术领域相关的艺术家人数相当多,但是策展类的人才却尤为缺乏。“为了让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可以营造出一个健康平衡的环境并创造更深刻的对话,我们设立了这样一个专门关注策展人成长的奖项。” 崔斗银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更重要是这是一种“滋养”人的生活方式。“你一旦曾经爱上过艺术,你就会永远对艺术充满热情。而我们要做的是降低公众接触艺术的门槛,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人文的美好。”

对于中国的年轻一代策展人,崔斗银认为他们有着自己相当鲜明的策展理念,会从中国的文化根源和视野出发,走出属于自己的实践之路。她对记者表示:“我从奖项的资深评委那里听到了对来自中国的新兴策展人的评价。评委们认为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拥有自己独特视角的主题探索,他们不仅着眼于现在和未来,还展示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古语中有种说法是‘天人合一’,我们看到这种将人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的哲学思想赋予了年轻人独特的策展方法,而这些理念通常在西方的策展实践中很少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