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巡礼之二十丨拉各斯轻轨蓝线一期通车:十余年铸造中非民心工程,中国智造大力畅通“堵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柳颖报道
癸卯兔年正月初三,即新历1月24日,在西非第一大城市——拉各斯的商业中心玛瑞纳,一列轻轨列车疾驰而过,天蓝色的车身与海景相互映衬。从车厢里往外看,一片开阔的海景尽收眼底,水波潋滟惹人醉。
(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蓝线项目,图片来源:中国土木提供)
当天,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蓝线一期通车典礼在玛瑞纳车站举行,这标志着西非首条电气化轻轨在拉各斯落地。尼日利亚总统布哈里试乘了首发列车,亲身感受了拉各斯轻轨蓝线的“安全、快捷、方便、舒适”。(注:尼日利亚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3月1日凌晨宣布,执政党全体进步大会党候选人博拉·蒂努布在2月25日举行的大选中获胜,当选尼日利亚总统,暂未正式就职。)
拉各斯是一座港口城市,由多个岛屿和大陆部分组成。可以想象,要在该地修筑轻轨,工程难度是巨大的。但为了缓解拉各斯的城市拥堵情况,此类基建工程又是必要的。2008年,拉各斯州政府决定建设七条轻轨线路,并首先建设蓝线、红线两条轻轨。
很快,拉各斯州政府联系上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土木”),邀请其参与蓝线项目的竞标。竞标过程进行得颇为顺利,2009年5月,拉各斯州政府正式将拉各斯轻轨蓝线项目授标中国土木。历经多年建设,2023年初,拉各斯轻轨蓝线项目一期正式通车。
作为中尼基建合作的又一硕果,这次通车被“寄予厚望”。布哈里表示,轨道交通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空气污染、改善民众出行体验,进而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目前,蓝线一期项目正处于载客测试运营阶段,商业运营开通在即。在项目业主以及中国土木的规划蓝图中,拉各斯轻轨蓝线将成为当地民众的主要出行工具之一,举办通车仪式的玛瑞纳车站也将成为非洲最繁忙的车站,最大旅客输送量预计可达每小时25000名。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到来之际,轻轨蓝线项目成为中非合作的又一个代表性民生项目。中国土木总经理陈思昌在通车仪式上表示,“拉各斯轻轨蓝线一期是西非第一条由中国企业自主设计、建造、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的电气化城市轻轨交通项目,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项目将改变拉各斯都市风貌,成为尼日利亚国家新名片。”
蓝线项目的“绿色”建造
拉各斯是尼日利亚最大的港口城市以及经济中心,在1991年迁都至阿布贾之前,拉各斯还是尼日利亚的首都。
公开资料显示,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总人口2.05亿,其中,拉各斯的人口超过1200万。由于人口稠密以及公共交通体系有待完善,拉各斯的交通拥堵问题日渐显露,甚至被称为“堵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成为了一项紧迫事项。
在此背景下,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蓝线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全长27公里,途经11座车站,东起拉各斯商业中心玛瑞纳,西至巴达格瑞地区,设计时速达到100公里,对于缓解当地交通压力而言意义重大。在一期工程竣工仪式上,拉各斯州州长巴巴吉德·桑沃-奥卢曾表示,“这是拉各斯交通发展的里程碑。”
里程碑绝非一日建成。时间倒回到2010年,彼时蓝线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但进展并不顺利。中国土木尼日利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志臣在接受21记者采访时强调,“该项目不仅是拉各斯州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同时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
据悉,作为非洲第一个跨海铁路系统,蓝线项目不仅需要克服复杂的施工环境完成岸上工程,还需要完成跨海桥的施工,在这过程中,地质问题、潮汐问题等都颇为棘手。压力之下,中国土木选择加强建筑管理信息化技术,实施智慧制造技术方案以解决施工难题。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化的轻轨项目,蓝线项目坚持“绿色”建造。“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我们会对建筑废料进行分类管理,可回收的建筑废料送往指定的回收地点;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则运输到业主指定的环卫地点处理。在施工技术方案中,我们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升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建筑节能方面,我们的照明系统采用节能灯具,室内外照明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低碳环保项目。”项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为切实优化拉各斯城市交通的绿色发展,蓝线还将配备独立的供电系统,尽可能地实现节能降耗。
时光荏苒,十余年的建设周期倏忽而过。2023年初,蓝线一期正式通车并即将开通商业运营,二期土建工程麦图至欧科科莫科段的施工也将在近期启动。
无论在承建方还是当地政府看来,这一项目都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交通层面,蓝线项目将大力畅通当地路网,“通车后可将原来1小时的平均通勤时间缩短到20分钟,极大缓解拉各斯州的交通压力。”上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并且,由于项目的跨海属性,蓝线项目还将助力当地“海陆空”互联互通。可以说,在拉各斯摘掉“堵城”这一帽子的道路上,蓝线项目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该项目还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尼日利亚的物流与经济中心,借助铁路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拉各斯州在尼日利亚以及西非的经济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正如巴巴吉德·桑沃-奥卢所言,轻轨蓝线项目将助力拉各斯成为一座繁荣、有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
“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数以千计共同奋战的日与夜里,项目的中外工作人员早已结下深厚友谊。
为更好地融入当地以及开展工程,中国土木长期重视项目的属地化。据了解,在蓝线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当地人员占比超过98%,创造直接和间接岗位超过5000个;当地合作商、分包商、供货商超过50个,最大程度地吸纳当地合作伙伴参与项目建设。
如今项目一期成功通车,每一位参与者都与有荣焉。在项目启动之初,Marvis就加入到团队中,担任中土集团尼日利亚有限公司西南区经理部拉各斯轻轨蓝线项目的项目经理助理一职。“当我坐在典礼坐席上,回顾十年来轻轨蓝线项目走过的长路,我感到十分自豪与感动。” Marvis告诉21记者。
在Marvis的记忆中,有两个重要印记。一个是2022年12月21日,蓝线一期举行竣工仪式;另一个是2023年1月24日,蓝线一期举行通车典礼。历经诸多艰辛,终于看到竣工和通车,Mavis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认为这是项目部向拉各斯政府及人民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我们曾在2015年至2020年遇到过诸多挑战,但是在种种挑战面前,我们和集团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挑战,用超前谋划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对于当地民众而言,这同样是一份珍贵的礼物。Marvis告诉记者,“当地民众对现代化铁路的呼声非常高,轻轨蓝线能够改变陈旧的轨道客运方式,拉各斯民众迎来了现代化、干净、高效且安全的出行方式。”他称,这是西非第一条电气化轻轨,在尼日利亚乃至西非,这都是一项国际先进的、独一无二的工程。
目前,轻轨蓝线一期正进行载客测试运营。Marvis告诉记者,“乘客参与热情高涨,车厢内座无虚席,试乘后也都对列车赞不绝口。”
(在拉各斯轻轨蓝线竣工仪式上,中国土木尼日利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志臣与拉各斯州州长巴巴吉德·桑沃-奥卢一起试乘列车。图源:中国土木)
在尼日利亚广袤的土地上,由中企承建的基建项目还有许多。2017年8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严前往尼日利亚调研,实地参观了尼日利亚阿卡铁路,这是非洲最先开通的“全中国元素”现代化标准轨铁路,意义非凡。
王严随后在社交媒体分享道:中土集团修建的阿卡铁路,因其安全、准时、快捷、舒适而成为一条明星铁路。2016年7月26日通车当天,布哈里总统乘坐体验,(驻)尼日利亚各国使节纷纷体验这条铁路,阿布贾周边的中小学生都来阿卡铁路的依都站参观。
这些基建工程有着相似的特性,正如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昌所强调的,“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对于中尼两国的友好往来,王严评价道,“在基建领域,中国和尼日利亚已经有很长的合作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与尼日利亚民众交好,尼日利亚对华好感度不断上升。”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报道,前段时间,剑桥大学和英国舆论调查公司在20余个国家的上万名成年人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非洲国家民众近两年对中国的好感程度明显上升。其中,非洲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亚,对中国好感度从2021年的68%上升到2022年的83%。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同时也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67周年。
新的一年,中非友好关系继续展开。据新华社报道,1月9日至16日,中国外长秦刚应邀访问埃塞俄比亚、加蓬、安哥拉、贝宁、埃及和非盟总部、阿盟总部,延续中国外长连续33年年初首访非洲的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中非深厚的传统友谊,也见证着中非真实亲诚合作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非洲国家参与热情持续增长。至2021年底,53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中,有52国以及非盟委员会已经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
其实,中非合作早有渊源。1976年,连接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坦赞铁路全线通车,这条全长1860公里的铁路由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合作共建,这不仅成为了中国援建的第一条海外铁路,也成为中非基建合作的重要印证。
在受访专家看来,非洲之所以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扮演独特而又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非双方具有高度的互补关系,包括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潜力、地缘战略、国际声援等方面都能互相配合,协同发展。第二,中非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不断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推进现代化建设,非洲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激活,而中国强韧性的发展经验可以传播。第三,中非双方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彩的民族文化,很多理念相近、思想相通、价值相同,这帮助中非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力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教授周倩向21记者表示。
站在历史长河中,中非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周玉渊向21记者表示,中非关系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浓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细数道,“上个世纪50-70年代,中非老一辈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缔造了中非友好合作的基础。1980-1990年代,面对国际风云变化,中非相互支持,推动中非合作更加务实。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非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当前,中国已逐渐成为非洲最大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国际工程承包方,在促进非洲发展上发挥着显著作用。”
展望未来,中非友好关系有望进一步深化。而在基建领域,这片炙热的土地仍吸引着一众中企前往扎根,推动一系列惠民项目进行,如今年初竣工的中国援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一期)项目、去年成功签署的坦桑尼亚基卢瓦马索科渔港项目,等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型基建工程往往耗资巨大、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并非没有挑战。周玉渊表示,“基建项目合作受东道国政治安全形势、营商环境变化、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回款慢、回款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受东道国财政和债务形势的影响,大型项目获得融资的难度增加,这对新基建的项目开发带来影响。”受访专家建议,中企在开展项目之前应当对东道国的财政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
对于中企“走出去”,张志臣也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表示,“与非洲不少国家类似,尼日利亚近几年经济发展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并且,尼日利亚是典型的石油经济,油价的波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建议准备来尼的企业,要密切关注当地政治和经济变化,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